秋季如何防治“秋燥”

徐丽君

版次:A03  2024年10月21日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气候干燥的季节。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减少,人们常会感到皮肤干燥、毛发枯燥、口唇干裂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秋燥”。在中医理论中,秋燥是一种由燥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中医理论中的秋燥解析

中医认为秋燥是由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所致的一种秋日病。燥邪具有干涩的特性,容易伤及人体的津液和肺脏,多从口鼻而入。根据感受燥邪的时间不同,秋燥可分为温燥、凉燥和内燥三种类型。

温燥:温燥多见于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天气依然较热,空气干燥。常出现口唇干裂、鼻出血、口渴咽痛、眼红目眩、毛发干枯、小便黄、大便结粒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伴出汗和五心烦热等温热症状。治疗原则为润燥止咳、生津退热,常用润燥退热汤加减,也可服用喉痛灵冲剂、化燥祛热口服液等药物。

凉燥:凉燥多见于中秋至深秋,此时天气转凉,燥邪与寒气相结合。常表现为唇干舌燥、鼻干、口渴咽干、咽痛声嘶、毛发干涸、小便赤长、大便干燥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伴有手足冰冷等凉寒症状。治疗原则为利咽润喉、清凉化燥,常用甘草固卫化燥汤,也可服用凉燥丸、利咽润肺冲剂等药物。

内燥:内燥多因久病伤津、失血过多、热病伤阴等原因所致。常表现为口唇干涩、鼻干息微、口咽生疮、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伴有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和尿少等五脏内燥症状。治疗原则为生津补血、补阴祛燥,常用安补五脏汤加减,也可酌情使用归脾丸、肾气丸等药物。

二、正常人群如何防治秋燥

对于正常人群来说,防治秋燥的关键在于保持体内津液的平衡,避免燥邪侵袭。

合理饮食: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可以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百合及绿叶蔬菜等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食物,以助生津防燥。同时,应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以免助燥伤阴。此外,还可以多食用一些润燥佳品,如鸭肉、海参等。

增加饮水: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失水,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身体不适。除了白开水外,还可以饮用菊花茶、麦冬茶等具有润燥作用的饮品。

皮肤保湿:秋季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瘙痒、皲裂等症状。因此,要保持皮肤的湿润,可以涂抹一些保湿乳液或润肤霜。此外,沐浴后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减少皮肤的水分丢失。

适当锻炼:秋季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但运动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建议选择散步、爬山等强度适中的运动方式。

调节情志:秋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人们容易感到悲凉、忧郁。这种情绪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要注重调节情志。可以多晒太阳、听轻音乐、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保持愉悦的情绪。

合理起居:秋季昼夜温差大,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三、患病人群如何防治秋燥

对于患病人群来说,防治秋燥需要更加细致和谨慎。

饮食调养:患病人群的饮食调养尤为重要。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饮食,如患有燥咳的人群可以多吃梨、百合等润肺止咳的食物;患有便秘的人群可以多吃香蕉、蜂蜜等润肠通便的食物。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皮肤护理:患病人群的皮肤护理也需要特别注意。如患有皮肤干燥症的人群,可以涂抹一些具有保湿作用的护肤品;患有湿疹的人群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

室内保湿:患病人群在室内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悬挂湿毛巾等方式来增加室内湿度。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适当锻炼:患病人群在锻炼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可以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可以选择呼吸操等有助于呼吸功能恢复的运动。

调节情志:患病人群在防治秋燥时,也要注重调节情志。可以通过与家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作者单位系颍上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