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渡江战役支前纪事

本报通讯员 高 峰

版次:01  2024年10月18日

1949年1月17日,寿县全境解放。2月下旬,中共安徽省委将皖北地区支前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布置下去,寿县人民政府迅速成立支前指挥部,下设财粮、交通、人力、宣传、组训等科,全县各区支前委员会和各乡支前小组相继成立,支前活动迅速在寿县全县展开。

刘伯承司令员在寿县

阳春三月,暖意融融。月初,刘伯承司令员率二野司令部从阜阳方向进驻寿县县城,古城内北大街晚清孙家鼐状元府第的“高大门”建筑群成为二野司令部。工作人员收拾好住处后,首长就派人通知县委负责同志前来汇报工作。当时县委书记白鲁克和县长刘伟正在乡下忙支前,便由县委临时负责人、县委委员兼县公安局长张冀凯同志向首长汇报情况。

张局长来到刘司令员办公室,只见墙上挂着长江沿岸军事地图,办公桌上摆满文件和电报稿纸。张局长向首长们汇报了全县建立政权、恢复生产、剿匪反霸以及部队住处周围的治安状况,着重汇报了寿县的支前工作:寿县支前指挥部成立后,轰轰烈烈的支前活动随即展开,各区、乡召开群众大会,各村召开妇女与青年会议,动员支前,区、乡政府还敲锣打鼓地为支前民工披红挂彩,形成支前光荣的热烈氛围。寿县组织了支前常备师,由县长刘伟同志担任师长,承担担架和运输两大任务,各区乡村组也按部队建制建立了支前队伍。

刘伯承司令员听完汇报后,非常满意。部队首长们又仔细询问了由寿县去往田家庵、合肥、蚌埠等地的准确路程,以及去六安途中经过的村庄、水井分布情况。谈话结束后,刘伯承司令员还吩咐找一本《寿州志》送来。

第二天清晨,刘伯承司令员穿一件半旧的军大衣,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东大街,满面笑容地走进沿街杂货店、布店,和各界群众攀谈。谈话时见到几位老人,刘司令员亲切地向他们询问城内古迹以及保护情况。老人们回答问题时,刘伯承司令员听得十分认真。

两天之后,刘伯承司令员专门派人将《寿州志》送还张局长,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激越口号中,寿县人民将刘伯承司令员和他率领的人民子弟兵送往渡江战役前线。

渡江演练

根据渡江战役作战需要,寿县支前指挥部调配了300多名水手,协助二野六纵指战员在淮河和瓦埠湖上作渡江演习,水手们向战士们介绍船的性能,水文知识,传授划桨、摇橹、掌舵技术,为部队训练了大批船工和水手。

寿县窑口镇张瑞尧老人当年只有17岁,是淮河渡工,曾亲历在窑口陡涧河两岸一个多月的水上训练。他满怀深情地回忆说,那年春节前,在窑口孙圩、门嘴一带共征集到6艘双桨木船,都聚集在陡涧河北岸的解放军驻地陡涧店。船工们与解放军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到晚,岸上和水上训练轮流进行。岸上练习列队、跑步、射击、对杀、搏击;水上学习划船动作,增加臂力训练。由于官兵都是北方人,大多不习水性,坐船就晕,水上训练刚开始,有的战士就呕吐不止,于是他们就从上船下船坐船学起,逐渐习惯之后,又练习船上俯卧和站立射击,再帮助划船掌舵,最后练习登陆、突破、冲锋、追击。

接着进行船只编队训练。每只船上有七八名全副武装的战士,配有步枪、子弹袋、手榴弹、背包等。三艘船为一组,一只船在前,另两只并列在后,呈“△”型编队。指挥员在第一只船上用不同手势,指挥船速快慢与前后左右的船距,练习船只迂回前进。

随后进行渡江实弹演习。当年陡涧河宽约2-3里,南岸邓家渡口一线由“敌军”(解放军装扮)防守,北岸几十艘渡船、竹筏,满载解放军官兵,如离弦之箭,驰向南方。快到对岸时,信号枪一响,两军对抗射击,枪声大作,硝烟弥漫,惊心动魄。时值初春,河岸边还结有薄冰,渡船抵达南岸后,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跳入冰水,打出红旗,冲向岸上,追击“敌军”。(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