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读潘向黎《清香的日常》有感

版次:03  2024年10月16日

朱宜尧

有了“茶”,有了“诗”,还有“好天气”,这些都有了,想不清香都难。

《清香的日常》共计三章,无论是品茶、赏诗,还是好天气,文字的风格气韵始终如一,保存了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清香的日常。

香,贵在清,清而不冽,清而不稠。清,带着一种可视的明、透,又非明非透。仿佛秋天的暑气渐渐,淡雅,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我想,大概就是在这样一个晴好的日子里,一室融融,茗烟袅袅,唇齿间热香流转,一小口一小口轻轻啜饮,杯盏中如水中舞者般沉沉浮浮的垂立的茶针,手握一卷散着墨香的诗书,眼中满是喜爱的字字句句、诗诗词词。茶香融合着诗香,书香溢满了心香,美好的清香被清丽、宁静的日子,被作家精心装订成册,于是便有了《清香的日常》。

清香隐匿于字里行间,一句句、一行行、一页页,清香渐溢,充盈于整个阅读的感官世界。或许,您也会如我一样,先是在书中的美图、美景中沉醉,而后回过神来,用鼻子一停一顿地嗅寻,却发现那清香竟不可闻,杳无香迹。可当再次沉浸于书中,香气依旧,缭绕弥漫,绵延不绝。

阅读作者的文字,一种深刻的体会在清中凝结。写茶的文字数不胜数,茶经、茶道、茶文、茶趣、茶人、茶事,比比皆是。总感觉潘向黎的茶文字犹如“茶脂”,虽说清雅了些,清淡了些,但在这份清雅清淡之中,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浓稠”。这种“浓稠”,连自己都难以确定,甚至感觉有些矛盾,很多事情说不出理由,感觉又不见得对,或许正是生活的细致与精微所致。

前段时间读沈书枝的散文集《月亮出来》,她的文字“云淡风也轻轻”;读草白的散文集《孔雀的舞蹈》,其叙述超脱常规,幽深的思绪让叙述略显模糊。而作者的叙述则真切自然,她笔下的一茶一饭、一事一物、文人雅趣、茶人茶事,都带着生活的温度,能让读者触摸到那些真实的瞬间,生活的美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这种贴近生活的描写,毫无浮夸与做作,实实在在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她将真切变得细腻、精微,放慢了时间,放慢了动作,放慢了心情,极简地生活,又拓展了视觉与听觉。在那些放慢的过程中,衍生出字字句句,让人感觉并非刻意为之。常常觉得,潘向黎喝的不是茶,读的不是诗,要的就是冲泡的经历、生命的感受,或者说是视觉的感官,还有茶给予内心的万千气象。“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世间诸多的龌龊、缺憾、局限、仓促、压抑、无奈、焦虑、急躁,都需要一盏清茶,当然,更需要一句好诗、一个好天气来调和、来弥补、来愉悦。若有了这份“清香”,世间的苦也便能挨过去了。正如周作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贾平凹最是向往“一壶酒、两个人、三碗饭、四盘菜,十分钟吃一顿”,简单雅致的境界。可又想来,不过小小一盏清茶而已,却成了人们无时不往的心灵寄托。

一盏清茶,说来容易,可如作家写尽细腻心思,却是难上加难。一首诗,别开生面的解读亦是如此。

作者对诗的解读,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有个人的喜爱偏好,而普遍的是对生命的深刻洞察。概括讲:她以独特的视角,透过日常的表象,探寻到生活背后的深邃意义,无论是茶、诗,还是平凡的日子。书中文字不仅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人生、情感和世界的思考与探索。那些细腻的情感、微妙的心理,以及对生活的哲思,如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诗香浸润的人,又学富五车的人,无时无刻不散发出诗意美学的清香。优美的文辞在她的散文集中俯拾皆是。潘向黎有一支饱蘸翠墨的妙笔。写父亲的那篇《亲爱的岛,亲爱的海》,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看她的另一本散文集《古典的春水》中的“未有深情而语不佳者”,文字是溢出的情感。读她的文字,如同回忆父辈的情感,爱情、友情,皆情深意长。《彩云之南》极具风情。云南的云,是一朵温柔的云,是一朵清丽的云。不知为何,云南的云,让人联想到作家本人,清秀端庄,她的文字更是一副清秀端庄之态。好文字,清秀端庄。还有《独立花吹雪》《风吹见富士》等等,你读了必定会有另一番心胸的豁然与心灵的悟到。

茶冲得淡,诗读得有味道,好天气难得松弛。一寸寸细数光阴,一寸寸从容淡定。茶是清香一种,诗亦是清香一种,好天气又何尝不是呢?这本书,简洁而生动的日常成了许多人生活的诗意美学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