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激流中的信仰之光

——读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版次:03  2024年10月16日

殷建成

初秋的午后,读完了著名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合上书籍,小说中一个个地下交通线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身临其境……

《千里江山图》是继王安忆《长恨歌》、金宇澄《繁花》后第三部获茅盾文学奖的上海作家作品。三位上海茅盾文学奖作家的获奖作品都与上海、上海人有关,与上海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关。

这是一部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与国家,奋战于暗夜中,用自己的生命照亮风雨如晦的黑夜,也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征程的故事。

本书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一幅关于革命历史的“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千里江山图》命名此书,就像拿着一张精美地图,带领读者走进小说故事现场,不动声色地复刻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写出一场场曲折迂回、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整部书如同印满了岁月刻痕的风物志,生动地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等地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建筑、街道、饮食,抑或是一条马路、一件大衣、一道菜,凡此种种细节,均是革命历史的缩影和情景再现。

《千里江山图》主要叙写了在党组织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重破坏、中央有关领导将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这一党的历史上危急存亡的关头,以陈千里为代表的地下党员们以家国天下和民族命运为己任,前赴后继献身于打通秘密交通线的悲壮使命。在此过程中,忠诚与背叛同在,阴谋与爱情共存,这些充满理想情怀的青年人除了义无反顾地为了信仰而牺牲,还要凭借智慧和勇气同打入组织内部的国民党特务展开斗争。小说简洁精巧,节奏迅捷,谍战元素应有尽有。

关于“千里江山图”,敌人不知道该计划的内容和目的,同志彼此不知道具体步骤,作为读者,我们只需要跟随着陈千里们在上海出没狂奔、斗智斗勇,紧张着他们的紧张,哀恸着他们的哀恸。这是一个邮差小分队,每个人的任务都是准时传送出在自己这一环节的情报信息,以达到在最安全的时间、最隐蔽的渠道将一个人邮寄出上海。他们将信写成密函,放在信箱、影院座椅,登载报纸、广告,贴在电线杆上,夹在旗袍、食盒里进行传递……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手段都用上了——除了信鸽。因为陈千里比信鸽还了解上海,比信鸽还准确。

孙甘露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成为作家之前的孙甘露是邮递员。当他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项非常秘密的转移行动时,本能反应,“从上海到瑞金的直线距离,大概就1000多里地。但在当时是不能这样走的,它必须绕到香港,从上海、广东汕头再回来。历史上的交通线是这样的,这样走的话就是3000里地”。这是党史的一段至暗时刻,这也是先锋派作家孙甘露的艰难时刻。

尽管革命题材作品读过不计其数,但以“红色谍战”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很多。相比于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地下工作者在秘密战线的斗争同样可歌可泣……他们时时刻刻处于变幻莫测的危险中。

而出于秘密战线工作需要,地下工作者几乎都是单线联系,其身份信息也严格保密,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道,甚至为了减少危险,都无法留下个人文字档案。乃至一些地下工作者牺牲了,却不能确定其真实身份,那赴汤蹈火、默默献身的壮举,只能长久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尘封于岁月的厚土里,成为一个个待解的“谜”。

信念如灯,照亮了革命者的沉沉暗夜、漫漫长路。阅读《千里江山图》,字里行间被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深深震撼、感动。在新时代,我们更应继承革命先辈之志,以伟大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作为持续前进的动力,立足岗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在新的征程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