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 讲好淮河文化故事

刘雅彤

版次:04  2024年10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大河孕育了灿烂的区域文化,自古以来,北方文化以黄河为魂,南方文化以长江为脉,淮河文化居于南北之间,和而兼之,刚柔兼备。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讲好淮河文化故事。

搭建淮河文化交流渠道

纵观古今中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在融合创新中升华。淮河作为中原地区通往江淮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当下,面对“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淮河流域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必须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淮河天然的联结功能,将其打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首先,可以针对淮河流域的城市策划举办多元化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以“淮河源”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淮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举办以“江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文化艺术节,展现中西大河文化艺术的交融,或在一些淮河流域工业重镇,举办以淮河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产业博览会。其次,规划建设一批彰显淮河特色的文化交流基地。如在淮河沿岸建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东西方文化沙龙,构建中外文化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在沿淮历史文化名城推行“国际文化志愿者”计划,吸引外国青年来华交流,或在淮河流域高校合作,开设国际学生淮河流域文化考察项目,引导他们深入体验淮河流域的历史人文风情。最后,还可以举办一系列淮河文化展览会。围绕淮河的发源、流变、口岸等,系统展示淮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淮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淮河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等主题,阐释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建设淮河文化传播矩阵

语言,作为文化的关键载体,亦是文化扩散至世界各地的翅膀。淮河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可以借助多语种的文化,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传播到全球各地。首先,要着力加强淮河文化经典的译介出版。整理历代关于淮河的志书、诗文、散文等,翻译成不同语种,宣介中国文学艺术之美。编撰淮河地理人文志,系统地介绍淮河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使外国友人对淮河文化有更立体的了解。这些外文版的淮河文化典籍,不仅满足海外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可以进一步增强淮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次,制作多语种的淮河文化艺术作品。例如,将淮河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拍摄成多语种配音的视频节目,讲述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和淮河人民创业创造的奋斗历程,策划多语种版本的淮河文化音乐会,演绎反映淮河生活的各类民歌民谣,还可以为地方文博机构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淮河文化旅游双语解说系统,为外国游客提供语言无障碍的参观体验。最后,搭建面向全球的、专属于淮河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如开发淮河文化网站和程序应用,上架国内外商店,或用多种语言推送淮河文化的资讯、活动等信息。针对海外受众开设淮河文化社交媒体账号,采用当地语言发布内容,建立文化交流的网上社区,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淮河、了解淮河。

打造淮河文化共享共建平台

大河大城,城河共荣。淮河流域跨越五省,探索区域协同、互利共赢的文化发展新路径,是流域整体崛起的现实需要。我们要立足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构建流域文化共建共享平台,在文化领域先行一步,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首先,着力构建流域城市间文化战略合作机制。依托现有机制如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加强沿线城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同时,各城市还应在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享资源和成果。作为纽带,淮河流域的合作联盟能够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其次,加快共建淮河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统一的文化数据库,集中展示淮河流域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馆、文化企业等资源信息。数据库还可以囊括淮河题材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平台可面向全流域用户开放,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和合理配置。最后,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流域文化建设。鼓励流域各地民间团体、企业机构、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淮河治理和文化建设,举办淮河保护公益项目征集活动,支持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公益宣传、政策宣讲、科普教育、资源监测等工作。面向社会招募淮河守护志愿者,开展定期的淮河岸线清理、水质监测等活动,建立淮河文化保护基金,支持流域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俗民艺传承等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是打造共建共享平台的重要途径。构建共享共建平台,可以推动交流互鉴、资源共享、合作双赢,让文化成为增进流域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实现人文淮河、生态淮河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