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在家乡的红色往事

版次:02  2024年10月14日

(上接一版)

党组织的秘密信使

1928年,金克木16岁,小学毕业后因没钱上中学,已经辍学三年。金克木思想上的变化引起党组织的注意。虽然没有加入党团组织,但已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开始做一些外围工作。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时期,在中共寿(县)凤(台)临时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共凤台特支(化名“冯德芝”)于1928年2月在白塘庙小学成立;中共寿县县委于1928年3月在城关成立。

7月,少年金克木接受寿县党组织的安排,藏着党组织油印的秘密材料,从古城靖淮门跨过北门桥,来到北关集,然后沿八公山下古道,向凤台县白塘庙方向赶去。当时天气酷热,金克木一路上忍饥受渴,连走带绕,天色将晚时才赶到白塘庙小学,见到凤台县地下党组织的同志。

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一直在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因为事先没有联络,地下党组织的同志看到秘密材料,心里都很紧张,担心会不会是敌人施展的什么阴谋,于是对金克木进行审问盘查。审查主要是在两个“化名”问题上进行,金克木咬紧牙口说,安排他送材料的朋友是“陈支”,收材料的朋友是“冯德芝”,其他事情一概不知道。“陈支”是寿县城关党支部的化名,“冯德芝”是凤台县特支的化名。经过审查,大家悬着的心也都放了下来,金克木的特殊信使任务也顺利完成。

《难忘的影子》是金克木的又一部自传体小说,《真假信使》这一节还原了这个故事后说:“这些油印品是什么”,“是号召工农起来暴动的宣言,预定在这一两天内两县一起散发,造成声势的”。

当晚金克木在白塘庙住宿。党组织连夜召开特支会议,讨论金克木带来的文件与材料,并给予“这孩子不错,大有希望”的鉴定结论。第二天,党组织负责人亲自把他送到很远,告诉他如何从峡山口过河,抄近路回家。

成为共青团团员

经受了秘密信使的考验,金克木被寿县城关党支部秘密列为培养对象,推荐到寿县三十铺小学教书。在学校,一颗少年跃动的心被信仰之火点燃,产生了无限的激情,他不断听“同事背讲《共产主义ABC》”,参与建立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组织。不久,三十铺成立了团支部,金克木担任了宣传委员。短短一个学期,金克木多次接受党组织委派,到堰口、瓦埠、团城子等地,或是从事党的外围组织活动,或是参加党的秘密会议。

半年后,金克木到凤阳第五中学读书入学,未几就因学校停课整顿,无奈返家。1929年暑假,金克木通过亲戚的穿针引线,来到凤台县齐王庙(现属潘集区架河镇)小学教书。地处偏僻的齐王庙小学是凤台县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当时的校长王介佛与妻子胡之光都是中共凤台县早期党员。党组织以齐王庙小学为基地,开办平民夜校,扩大革命宣传,由王介佛担任校长,胡之光以教师身份配合丈夫工作(后王介佛叛变革命、胡之光英勇捐躯)。

金克木在齐王庙小学教书一年,不仅教国文,还兼教英语,而且教学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以致放寒假时,学校担心他不再回校,还将书箱专门“扣押”学校。齐王庙小学有好几位共产党员,在这样的环境中,金克木的思想进一步受到熏陶。他在《难忘的影子·游学生涯》一节中写到:“这一年也并未虚过,同学中有三个大学生,分别是上海大学、中山大学、武昌政治干部学校的学生,都受过一九二六到二七年的洗礼。”

这三位同事对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讲不少见闻给他听外,还一直鼓吹他出门上大学,而且确定要去北平(北京),因为,一则那里有许多著名大学,二则生活费用便宜”。1930年,刚刚成年并受过红色革命影响的金克木离开家乡,走上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