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奠基人,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后人尊称为管子。《史记管晏列传》曰:“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子生于公元前723(戊午)年,卒于公元前645(丙子)年。
近年来有学者考证管姓缘起有三:其一管叔鲜的后裔,其二周穆王的后裔,其三少数民族改姓。持这三种说法者都言之确凿。但是近年来随着管子其人、《管子》其书和管子文化研究的广泛深入,管姓源起的研究也风生水起。至于管子其人,是管叔鲜的后裔,还是周穆王的后裔呢,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要想厘清管子是周穆王或管叔鲜的后裔,必须从源头说起。
众所周知,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早逝,次子姬发就是周武王,其余一下分别为三子姬鲜、四子姬旦、五子姬度、六子姬处……公元前1122(己卯)年周武王姬发联合诸侯,在孟津战役中消灭了殷纣王子辛后、建立周王朝,开始大封诸侯,凡姬姓子孙不惑不狂者都有封赐,如封姬鲜为管侯、姬度为蔡侯、姬处为霍侯等等。殷纣王之子武庚被俘,囚于管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管城就是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是为三监。公元前1116(乙酉)年,武王姬发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是为成王,可是成王姬诵年幼,只有九岁(有的说六岁)周公姬旦辅政(监国),因周成王年幼,大小国事都是周公姬旦说了算。管城的三监姬鲜、姬度、姬处看着不顺眼,心中很不服气,于公元前1115年(丙戌)联合武庚起兵讨说法,史称三监之变。后人又把这一历史事件说成三叔管城之变。周公旦联合姜子牙在公元前1114年(丁亥)把三叔之变平息后,接着杀了武庚和叔鲜,流放了叔度,贬叔处为庶人。因为叔鲜是三监之长,是哥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被视为哥哥领着弟弟造反,因此,处罚最重,被杀头了。
《史记·管蔡世家》曰:“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这是就其官方历史记录而言的,是孤例,因此,“无后”不足为凭。管叔鲜武王之第、作为三监之首,其家庭是相当显赫的,所谓“无后”的记录,实质上是对其家人的保护,也是对姬姓血统的保护和保存,更符合周礼。
《史记》管蔡世家:管叔鲜作乱殊死无后。平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殊死无后与现在的剥夺政治权力一样。不是没有后代,是不准他的后代参加祭祀活动。
管叔鲜死后,他的子孙们为避难改姬姓为管姓,从管城向南面淮河流域逃难。沿淮地区是淮夷所在区域,周天子鞭长莫及,所以沿淮地区成了管叔鲜子孙的避难地。管叔鲜的子孙们逃难到了淮河流域的今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湾(村),见这里水甘土肥,民风淳朴,就定居下来。近四百年后的公元前723(戊午年)管仲出生在当年管叔鲜子孙避难地管谷湾(村)。关于管子的生平事迹请见拙著《管子的传说》和《管仲传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奠基人,是历史上的千古名相,被管姓族人尊为始祖。近年来,一些管姓家族的仁人志士、社会贤达从四面八方,不远千里、万里到颍上县管谷村寻根问祖。二零一七农历五月初五适值管子诞辰274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管子后裔同当地贤达及乡村民众,在管子出生地管谷村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华布衣祭祀管子大典。
祭祀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管氏宗亲们,共同尊崇管仲为先祖。那么,可以确切地说,“管仲应是管叔鲜的后裔”。
周穆王(周穆王是周代第五任的王,公元前1002年-公元前947年在位)也曾封其子孙于管城(河南郑州市)。但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没有发现周穆王的所封子孙定居颍上。只有管叔鲜的避难子孙定居颍上,所以,说管仲是管叔鲜的后裔当属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