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之城 乐享生活之美

——淮南高新区全力以赴打造城市新中心纪实

版次:02  2024年09月28日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淮南闵行结对共建及市委市政府“主攻山南”部署等市内外政策机遇,立足建设行政、文化、科研、教育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规划引领,精细城市管理,倾力做好“建城”、“兴产”两篇文章,持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奋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新中心。

矢志耕耘,硕果累累:淮南高新区先后荣获安徽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低碳片区、淮南市“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21、2022、2023年度在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均获“先进”等次。2023年,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在全省27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排名第17位,连续三年实现进位;淮南高新区在全省126个省级开发区考核排名中,位列30个被表彰对象之列。

坚持规划引领 聚力打造品质新城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淮南高新区建成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实有人口超过20万人。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4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一心两翼、一带四城”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高新区作为“一心”城市发展主核心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托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高新产业发展集聚区、城市高品质发展引领区。

淮南高新区衔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要求和空间格局,深入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构建“两轴、三心、五片区”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新中心。两轴为淮河大道产城融合综合发展轴、和风大街城市公共活力轴;三心指依托市级政务中心、人民公园的综合行政服务核心,依托淮南高新区管委会的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依托高铁南站片区谋划建设科创服务中心;五片区包括行政文化中心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生活居住配套区、科教园区、科创门户区。

完善功能配套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这边买菜、办事、休闲娱乐都能一站式,生活越来越方便了。”把时针拨回到2021年6月,淮南高新区首家社区邻里中心——和悦街邻里中心投入使用,周边居民开心地说。

和悦街邻里中心坐落在西湖春天南门对面,中心功能包括菜市场、一站式服务大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共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周边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深受群众赞誉。

建设和悦街邻里中心是淮南高新区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淮南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配套等日益完善。主城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十四纵十二横”主次干道路网工程,总通车里程达到了192公里。建成了人民公园、E水系公园、山南儿童公园、周集坝公园、万茂湖公园等众多城市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辖区内林木绿化率高达40%,并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教育方面,倾力引进了北师大淮南实验学校、安师大附属淮南高新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了山南四中、春分中学等一批重点学校项目。截至目前,高新区区属义务教育学校达18所。同时,积极与淮师附小、淮南实验中学等推进合作办学,成立高新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不断满足辖区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在医疗方面,引入建设了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淮南市妇幼保健院、淮南市中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建设投用淮南市口腔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加速升级。在文体方面,市奥林匹克公园于2023年正式开园,市科技馆、市融媒体中心、高新区文化发展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围绕已建成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工人文化宫等,加快形成全市文化中心。在商贸方面,建设了春申里商业街、中央公园综合体、拓基广场等商业设施,持续补齐商业短板,进一步满足辖区居民购物需求。

精细城市管理 持续改善市容市貌

仲秋时节,走在淮南高新区E水系公园,鲜花盛开、草木繁盛,园内曲曲折折的小径干净整洁,令人心旷神怡。

城市是“三分建七分管”,既要建好更要管好。E水系公园的好环境,有其是新建公园的基础优势,但更多来自于建成后的精细管理。淮南高新区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立了城市运营公司,借助社会资本专业化管理模式、专业人员、专业设备,加大对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等基础设施管理养护力度,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城市的核心在人,让人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标尺。淮南高新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下足“绣花”功夫,既治“面子”也治“里子”。打造更加便民的服务设施,近年来开展了道路交口改造、建设道路非机动车遮阳棚、打造城市环湖步道、投用新能源充电桩、实施便民停车行动、开放体育场馆等,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精细化管理城市的一大法宝。为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淮南高新区以小区作为城市管理最基础单元,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多元有效的共治方式,开展综合执法进小区,既打通自上而下管理链条,又畅通自下而上反映渠道,进一步健全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

加快产业发展 集聚城市发展活力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锚定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数据、新型显示作为招商主攻方向,推进“链”式招商,2023年全年共引进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20家,总投资259亿元,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为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淮南高新区推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成立项目专班、周项目调度会等举措,为项目开工、投产、达效提供全方位保障。今年第二季度,该区三个项目入选全市“五比”赛马先进项目。搭好发展平台,以标准化厂房等平台载体为锚点,深入开展“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目前已打造高新产业园一至三期共94万平方米制造业平台、42万平方米科创产业平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坚持“整车+零部件”的发展思路,重点引进了开沃汽车、德力汽车2家整车企业,集聚了合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圣龙新能源汽车驱动及热管理部件生产等一批零部件项目,形成上游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态势。新型显示产业方面,按照“建园、强链”思路,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园,目前已招引芯视佳、英众科技、群富光电等新型显示企业35家,其中25家已纳入规上工业企业,形成整机、模组、上下游零配件等产业链体系。大数据产业方面,依托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聚焦“两园、两中心、多平台”,引进了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白山云盾服务全球中心等重点项目40余个,2023年大数据基地实现产值128.4亿元,同比增长20%。同时,积极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倾力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2023年引进中环零碳示范园区、中环12GW高效电池生产制造等项目2个。

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淮南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常态化开展企业联系包保和项目帮办代办,对全区119家重点企业和11个重点项目落实领导干部全覆盖包保,全力协调解决企业入驻到生产全过程面临的困难,全力以赴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今年上半年,共收办企业问题诉求355个,办结率达100%。为园区内18家企业提供政银担融资担保9090万元,为25家企业提供1.32亿元“科技贷”“园区贷”担保服务。

实施民生工程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淮南高新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

高新区在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十项暖民心行动”,持续办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新投入使用9个城市社区食堂、7个农村助餐点,实现所有小区老年助餐全覆盖。投入使用高新区托育中心,是淮南市首家公建公办托育机构。推进“文明菜市”行动,已投用书香雅苑、香樟苑六期等室内标准化菜市场6座。化解基层群众矛盾,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坚持带案下访、阅批群众来信,近两年来,受理群众上访288批1733人次,办结重复信访、历史积案15件。推深做实“民声呼应”,结合机构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整合部门职能,由区政务服务中心总揽各类“民声呼应”问题线索办理,推动实现“一口收办、问题整合、集中研判、快速解决、持续督办、长效坚持”的改革目标,以“民声呼应”平台载体问题线索的高质高效办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回首征途,不忘初心;展望未来,砥砺奋进。淮南高新区将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加力加速,以争的勇气、抢的劲头、拼的姿态,凝心聚力抓招商、上项目、促发展,全力以赴防风险惠民生促改革,在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