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和培育路径

王 翔 赵晓强

版次:B03  2024年09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新时代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从多领域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一是奠定精神基石,明确发展航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提供了稳定而明确的价值导向,还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价值观有助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确保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愿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了清晰的蓝图,指引着国家不断迈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二是培育文明风尚,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对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塑造和谐友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社会层面所包含的公正、法治等原则,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三是树立道德标杆,促进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是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价值要求,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完善。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强化教育引导,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路径。这一过程需覆盖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确保价值观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一是在教育理论建设上,注重教育理论创新。大、中、小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环节,应在其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进而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教育体系。要提高教学内容设计的多元性与创新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实现从简单认知到内心认同的深刻转变。二是在教育实践上,加强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各级各类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丰富资源融入日常教学,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体验、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感知、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风尚。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其将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目标。三是在师资队伍上,坚持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要将师德遵守、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聘任、考核的指标中,以营造良好师风。要重点抓好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其自觉加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导者和引路人。

加强宣传普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宣传普及是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在传统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创新传播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拥有稳定的社会公信力,利用此类平台,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而新兴的传播方式则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强化宣传效果。可运用新兴数字化传播介质,让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二是要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群众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魅力,进而营造出一种崇尚道德、追求美德、以贤为范、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完善制度保障,实施刚性约束举措。制度保障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与基石作用。一是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障和实践要求。法律是社会的准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体系,是为其赋予更强权威性和约束力的体现。而对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法律也应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和批评教育,以此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风尚,为全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以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二是要完善基础性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机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基础性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考量因素。凭借融合机制的巨大优势,形成一个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作者单位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