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版次:02  2024年09月24日

(上接一版)在中共苏皖省委的配合下,第四、第五支队挺进到津浦铁路两侧地区开展抗日斗争。11月,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来到皖东,领导淮南军民于1940年创建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和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

路东地区是淮南根据地的主要部分,包括安徽省的来安、天长、嘉山、盱眙(现属江苏)等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和江苏省六合、仪征县的大部分以及高邮、宝应、江都、江浦县的各一部分,日本投降前夕,该区已发展到南京城郊。路西地区处于津浦、淮南两条铁路之间,包括定远、凤阳、滁县的大部分和嘉山东、全椒、寿县、合肥、和县、含山、怀远、巢县各一部分,今天的淮南市区是淮南根据地的边缘。

路东和路西各有特点,路东地区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环境比较安全。而路西地区却是战争频繁,斗争尖锐,环境很不安全。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主要就是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路东地区自1940年春半塔反顽自卫战胜利及平定路东恶霸地主暴乱后,特别是同年开辟淮(阴)、宝(应)地区,将韩德勤部赶过运河以东后,就不再受到顽军的直接进攻,情况一直比较稳定。又因为是丘陵山地,部队活动空间较大,便于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而路西抗日军民,虽然始终把对日伪军的作战放在斗争的首位,但国民党桂系顽军对我军的进攻,分散了我军对日作战的力量,而且成了对我军进攻最凶恶,对抗日根据地威胁最大的反动势力,斗争环境异常艰苦。说淮南根据地是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主要指路东而言。路东的安全,因为有路西的屏障;路西能坚持,也是路东的支援。两个地区互相依赖,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敌后巩固的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副师长罗炳辉、政委郑位三,下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全师计15000人。另有独立旅和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所辖地方武装8000余人。1941年5月,华中局决定将皖东津浦路东和路西两个省委改为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由以郑位三为书记的皖东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42年,淮南根据地军民坚持对敌斗争,实行精兵简政,积极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极大推动了淮南根据地的各项工作,经济工作尤为显著。二师在1943年开展了反贪污浪费斗争,增加收入2000万元。在大生产运动中,分区以上机关和直属部队以及地方武装部门自给蔬菜6个月,地方党政机关自给蔬菜8个月。无论机关、部队、学校每人种菜2斤,自给草鞋2双,吸烟的自种烟叶。这样,大大地充实了财政,改善了部队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各级都加强了对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检查、监督工作,整顿和健全了供给机构和财经制度,制定了奖励生产的办法,对克服经济困难,保证军需起了很大作用。

1943年2月,淮南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统一成立了淮南区党委、淮南行署和淮南军区(二师兼)。淮南根据地军民主动对日出击,夺回部分失地,成为扩大解放区的先锋。1944年和1945年上半年,淮南军民向津浦、淮南铁路两侧地区的日、伪进行全面战略进攻。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二师主力奉命北上山东。

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坚持巩固,是我党坚强领导的结果。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了加强武装建设、政权建设,坚持了群众路线,在人民的支持下,走过了艰苦的历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为全国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