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本报通讯员 程娓娓 韩雪妮

版次:01  2024年09月24日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华中敌后先后建立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苏南、皖江和浙东等抗日民主根据地。鄂豫边区远离军部、华中局;苏南、浙东隔着一条大河,而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和皖江却基本连成一片,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地区。其中淮南根据地地处中心位置,是联系苏中、苏北、淮北、皖江各根据地的枢纽。1939年冬至1940年冬是中共中原局及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在地,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是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它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运河以西、淮南铁路(始于田家庵,终至裕溪口)以东,包括整个皖东及江苏与皖东相邻的几个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30万。津浦铁路南端纵贯其间,将其分为路东、路西两部分。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12月,新四军刚刚成立,毛主席就指示:“高敬亭部可沿皖山山脉进到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1938年2月,坚持在鄂豫皖大别山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河南省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4月,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率部东进舒城、庐江、桐城、无为地区抗战。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为指挥。6月,第四支队组编为第四、第五两个支队,徐海东兼任第四支队司令员,罗炳辉任第五支队司令员。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