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功能发挥的路径探索

吴慧丹

版次:A03  2024年09月20日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物质世界与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催生出资本、贸易与市场行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塑造正确劳动观、实践观为导向,把劳动的服务价值属性、商业价值属性统一整合为实践要素,使受教育者对劳动的认知不再局限于生存需求或生活水平的提升,转而将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作为劳动资源转化、劳动技能培养及劳动意识强化的一种牵引力。因此,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让受教育者或社会独立个体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培育其勤劳、节俭、自律等优秀品质,使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劳动教育要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核心,持续深化“以劳树德、以劳健心及以劳增智”的育人探索,丰富大学生劳动知识储备,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及劳动积极性,为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夯实基础。

其一,立标杆,树典型。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比较心理、从众心理。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高校要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发掘并树立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劳动模范和典型,为大学生们树立一个可触可感、可敬可学的劳动标杆。要强化大学生劳动竞争意识,营造一种具有良性竞争的劳动环境或学习环境,进一步围绕展现劳动者卓越风采、劳动精神、劳动成果及社会贡献,激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或学习相关劳动知识,让争当劳动模范、劳动典型形成一种新风尚。同时,借助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对“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这一劳动精神的正确认识,增强大学生对“勇于奋斗、勤于创造”的价值认同与“伟大劳动者”的社会身份认同。着力打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其二,强实践,重体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实践阐述如何劳动、为谁劳动的意义,坚持把人民幸福生活、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通过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及个人感受,加速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学习成果转化,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为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在具体实践方面,高校应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借助校企合作实训、社会服务项目、校内服务社区建设等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其三,融课程,促全面。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以劳育人”的教育服务平台,把“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奋斗精神、务实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培育大学生“脚踏实地与求实求真”的优秀品质,消解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价值进行有效传导。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的文化知识、实践内容与应用学科、基础学科课程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把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通识教育、思政教育以及课外活动。要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大学生获取劳动知识的途径,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将“艰苦奋斗、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甘于奉献”等作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持续以讲座、研讨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成才观。

其四,建平台,拓资源。劳动教育并非单方面地培育学生劳动技能,而是要将劳动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内核。因此,高校要改变劳动教育单一化结构,采取多方参与、多路径协同的策略,完善劳动教育机制。要运用高校多元实训平台建设与课程实践资源拓展,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劳动知识呈现方式,将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内容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在引领。要借助教育平台建设与教育资源拓展,增强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内在影响,将现实生活环境及社会环境中部分劳动实践要素融入劳动教育体系,保证劳动教育有的放矢、稳步推进。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与企业、第三方机构、用人单位及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联动,将部分大学生眼中所谓“脏、累、苦”的岗位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并以实践互动与教学活动的方式开展劳动竞赛。同时,让学生与从事此类工作的劳动者开展在线访谈,借助高校平台建设拓展劳动教育新窗口,使大学生对“劳动者”的身份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五,育文化,扬精神。劳动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高校的劳动教育要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与伟大成就融入教育体系,通过文化熏陶与精神引领,为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其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文化节、劳动技能竞赛,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劳动教育切入点。以学习古代工匠各种技术工艺为题,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并聘请劳动模范、优秀工程师等入校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把劳动人民在现代社会对古代工匠“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优秀品质的继承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呈现,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劳动精神,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及劳动意识,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定位。

(本文系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功能发挥的实践载体与路径探索”(编号:ZX2023YB0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