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新业态”是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传统文化赋能新业态创新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一方面,这种跨界合作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为科技产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传统与现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升华。因此,笔者以“故宫淘宝”为例,分析其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成功缘由,进而为传统文化如何赋能新业态创新探索新路径,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价值。
新场景:优秀文化与现代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是相通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也会产生化学反应。以“故宫淘宝”为例,其正是通过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把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一个优秀案例。“故宫淘宝”通过在传统文化场景中植入现代元素、使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呈现传统文化内容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资源变成了有效产品和服务。如“故宫淘宝”在场景设计中加入了VR技术、AR技术以及360度环幕电影等新技术手段,文物藏品在展览中被数字化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同时,还可以看到3D动画效果、360度环幕电影等。同样,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传统文化资源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再加上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了、“新”起来了,也让观众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形象:文创元素的多维开发
“传统文化+新业态”的另一种新模式,是将传统文化与IP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在这种模式下,文创IP的开发不再只是简单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叠加,而是实现了对文创IP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开发,从而有效对传统文化进行活化利用。比如,在“故宫淘宝”天猫旗舰店中,消费者可选购《千里江山图》《洛神赋》等近百件文物复刻品,这些复刻品以故宫博物院馆藏为主,又涵盖了全国多个博物馆的其他馆藏。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购买这些文物复刻品,同时也可通过网络预约前往全国多家博物馆进行参观,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这种方式,既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又为文创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文创IP不再仅仅局限于“卖”文物复刻藏品本身,而是将文化创意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以“故宫淘宝”为例,其推出了以故宫为蓝本的文创系列产品,如文创月饼与文创粽子,不仅使博物馆的文创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而且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这些产品自身也成为故宫文化的传播载体,将更多文化元素传递给了大众。再加上上线“故宫游戏”App“VR全景体验故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产品,使得故宫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立体,也让故宫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人性化。
新技术:传承展示创新表达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传统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新技术更好地活化和利用。依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表达,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进而有效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出有温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样以“故宫淘宝”为例,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故宫淘宝”,让年轻人在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能在高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法方面动心。高科技手段“故宫淘宝”花样百出,例如,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重现故宫建筑的真实面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的浏览轨迹和浏览习惯,为其量身推荐更合适的参观路线;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使文物的展示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大数据手段分析用户偏好等。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故宫带来了更多的客流和收入,而且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目前,“故宫淘宝”APP已成为集“线上故宫博物院”和“线下故宫淘宝旗舰店”于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平台。借助“互联网+新技术”,通过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从创意设计、品牌营销、消费者体验等多个维度为传统文化赋予了全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新渠道:转化活化有效路径
以“故宫淘宝”为代表的文创产品的出现,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而且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故宫淘宝”出现之前,人们购买文创产品多是从市面上购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市场上单一的产品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而“故宫淘宝”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将故宫文物以一种“时尚”“潮流”的方式展现给大众,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故宫淘宝”还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赋能新业态创新开辟了多种渠道。其中包括以“故宫淘宝”为代表的“文创+旅游”新业态、以“故宫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新业态等。不同的传统文化类型在互联网时代下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种互联网模式更是被许多传统文化产品所借鉴和运用。比如故宫文创产品在互联网时代下采取了多种营销模式,借助社交平台吸引人们关注故宫、通过直播等形式向观众展示文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等等。
(作者单位系中共西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