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人大常委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方法——

发挥职能作用 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 胡开群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A01  2024年09月19日

为进一步汇聚多方合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大通区人大常委会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方法,紧紧围绕特色产业、教育教学等重点工作精准发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台阶、见实效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展实地调研认真“选题”。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先行先试,把帮扶农业发展、开发旅游文化和振兴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认真“选题”开展实地调研。今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先后深入乡村实地调研6次,在充分把握大通区地域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多举措寻求文旅融合与现代农业的交汇点,规划建设了一些生态游园、体验农园、度假农场及旅游度假村,打造“文旅+研学”“文旅+美食”“文旅+采摘”“文旅+垂钓”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培育了高塘人家、东隅生态休闲农庄、中州酷街等一批文旅项目,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大通区中州酷街首届音乐美食节,美食节内容涵盖音乐美食夜市、文创大集和儿童游乐等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打造极具视觉、听觉、味觉体验的夏日盛宴。“在大通区就可以畅享美食、赏听音乐,再也不用跑别的地方舟车劳顿了,这里一样精彩,性价比更高。”市民张女士开心地说道。

发挥监督职能积极“解题”。为了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每月必走进联络站,收集民情民意,了解民生,汇聚民智,积极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中,一支由区人大代表牵头、农水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科技特派员等组成的团队,多次走进上窑镇红光村,围绕发展壮大葡萄产业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民增产增收“把脉开方”。值得高兴的是,红光村的葡萄现已打响阳光玫瑰、夏黑、巨峰等品质上乘的果实品牌,不仅激活了土地资源,还带动就业380余人,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倾听民声齐心协力“破题”。乡村振兴,关键在教育赋能。为引入优质教师资源,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与淮师附小合作办学,依托淮师附小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总投资1.2亿元、占地70亩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淮师附小大通校区,解决了2000名学生上学问题。“我们村的孩子每次上学都需要跑到长丰县,虽然孩子都不是小娃娃了,但是父母不能经常前去,还是很担心的,要是家门口有寄宿制学校就好了。”孔店村村民郑礼来叹息地说道。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民声,组织有关部门详细摸排孔店村可用的教育资源,在初定方案商讨中,征询各级代表意见建议,一致决定将孔店中学建成寄宿制学校。截至目前,孔店中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和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孩子们充满了新鲜感、喜悦感,整个校园洋溢着喜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