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境界与人生哲思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版次:03  2024年09月18日

李明心

《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先生的文学批评巨著,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瑰宝,更是中西美学思想融合的典范。此书以“境界”为核心,深刻剖析了诗词艺术的本质,同时映射出王国维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灵魂所在,贯穿全书,成为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的优劣,首在“境界”。他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一观点不仅颠覆了传统词话的门户之见,更将“境界”提升到了文学创作与鉴赏的最高标准。那么,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解释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境界不仅仅是指外在的景物,更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只有当诗人能够真实地描绘出景物和情感,才能创造出有境界的作品。

为了进一步阐述境界说,王国维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上,使景物带有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而无我之境中,诗人则超越了自我,与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书中写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无我之境。这种划分,不仅揭示了诗词创作中主客观融合的艺术规律,更体现了王国维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他强调“真景物、真感情”,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方为有境界之作。这一观点,既是对传统诗词美学的继承,又是对其的超越。

王国维的境界说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他深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理论。同时,他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如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的“中庸之道” 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常常引经据典,以古人的诗词为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他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是“不隔”的,即能够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受。而“隔”的诗词则往往过于雕琢,让人感觉生硬和不自然。这种“不隔”的美学追求,也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王国维的生平经历与《人间词话》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既目睹了传统文化的衰落,又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他对人生、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人间词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融合。他试图通过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寻找一种能够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标准。

《人间词话》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朱光潜认为:“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傅雷则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这些评价,充分说明了《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许多学者认为,这部著作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诗词鉴赏方法,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它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自然境界的营造,使诗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性。这种审美标准对后世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他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真挚和境界的高远。

《人间词话》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现代文学理论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都借鉴了王国维的境界说。诸如,朱光潜的“美感经验论”、宗白华的“意境论”等,都可以看到《人间词话》的影子。

王国维在创作《人间词话》之前,已对哲学产生过深刻反思。他感到哲学虽能提供确切的实证科学知识,却难以触及人生意义的追求,因而转向文学寻找心灵的慰藉。在文学研究中,他发现了文学的非功利性带来的审美愉悦,于是写下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人间词话》。可以说,《人间词话》不仅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结晶,更是他人生哲思的集中体现。

《人间词话》以其深邃的“境界”说,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真谛,更映射出王国维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王国维以词话为媒介,将自己的生命底蕴、精神生气灌注其中,使《人间词话》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批评经典。后世读者在品读此书时,不仅能领略到诗词之美,更能感受到王国维对人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人间词话》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