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温情

——读《中秋(节日里的中国)》

版次:03  2024年09月18日

陈 裕

继《春节》《清明》《端午》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博士黄涛撰写的《中秋》一书,内容翔实而丰富,史料繁杂而细密,把节日“中秋”的历史、习俗、故事等中国传统文化一一尽述,文字中通过历史与民俗的有机融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民俗与史学研修功底。

纵观全书,其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秋的历史与内涵、中秋的故事、中秋的纪念日、中秋赏月、中秋拜月、中秋食俗、中秋庆丰收、中秋的游戏娱乐、中秋在国外,共有九大类别的知识涵盖。

作者从中秋的起源开始,利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把中秋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系列过程和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剖析开来。如开篇作者认为“关于中秋的起源,学者们给出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源于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二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但是这三种说法只是用来解释中秋节某些习俗的起源,不能用来说明整个节日的起源。”这样的表述,把节日与习俗活动重点强调,有着导引作用,从而引起读者探求中秋节日真正起源的求知兴趣。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介绍的知识读本,《中秋》一书围绕这个佳节的各种习俗,玩味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智慧融合和提升。作者以各个朝代中秋活动的内容为切入点,表明人们对中秋佳节的礼敬之心。对于文化宣传来说,诗词歌赋的引用,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因而,中秋之节也是通过各种明月诗句寄托出人们对中秋的感念。书中提供了诸多赏月诗词,来表现古代人们对中秋的喜爱之情。如书中这样写道“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如《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赏月之事。晚唐诗人殷文圭作《八月十五夜》,写中秋之夜独身在外的乡愁,开头两句为‘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其中‘最团圆’即指月圆人团圆,是此时已有亲人团聚赏月习俗的一处例证。”像这样的写法还有很多,都在渲染着中秋文化的浓郁。

此外,作者并没有一味追求文化上的刻板严肃之态,其间又穿插着民间传说之类的故事,为中秋赋予灵活多样的文化构成。如书中引用唐代张读编写的《宣室志》中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来增加生动性,让中秋赏月情趣盎然。

作为民俗博士,作者的文化自然是博大而庞杂的,他把中秋佳节的起源形成以及文化传播介绍得详尽而全面,不仅有中国的中秋习俗,还有周边国家的中秋活动,体现着一个学者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佳节可庆,习俗可亲,《中秋(节日里的中国)》一书,不仅仅让读者详细了解中秋的历史渊源、社会融合以及文化内涵,更在于能解读出中秋节日里的现代意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阅读《中秋(节日里的中国)》一书,感受节日之美,共享节日文化所赋予的时代气息,其所蕴藏的人文价值着实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