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三尺讲台 讲好每一堂课

——记安徽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先忠

版次:03  2024年09月14日

安徽日报记者 罗 宝

人物名片

黄先忠,安徽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九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捐款设立金种子培优奖学金,被授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人物寄语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并且要会“倒水”。“水质”要好,要学会随时“添水”“换水”,及时提供有营养价值的“优质矿泉水”,学生饮之甘甜可口、沁人心脾。

新学期伊始,安徽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先忠就开始忙碌。他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还要指导研究生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并带着学生团队到马鞍山的产学研项目基地进行水稻新品种的育种筛选、耐淹新品种的示范种植和推广。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既是学生学术的指导者,也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教学不是复述课本,而是要将厚厚的教材讲得越来越薄,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学有所成,将来能为社会作出贡献。”黄先忠对记者说。

黄先忠是金寨县人,先后在石河子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奥地利孟德尔分子植物研究所、美国佐治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习、工作,2019年1月进入安徽科技学院。

作为大学教师,黄先忠始终把站稳三尺讲台、讲好每一堂课作为首要工作。他先后为本科生主讲包括遗传学等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承担10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经常给学生介绍诺奖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科学故事与学习遗传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知识融进课堂教学,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及实例,让课堂灵动和鲜活起来。同时,他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建立课堂上“把书读薄”、课后“把书读厚”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黄先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从学生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方面耐心指导、精心雕琢。他已培养了42名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很多已成长为行业领域的拔尖人才。

黄先忠还负责组织青年博士学术沙龙活动,并积极带领团队成员建设作物遗传与生理、细胞及分子遗传、功能基因组学等学科高级别共享研究平台,立足皖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支持和培养年轻教师,黄先忠个人捐款筹集30万元,设立金种子培优基金,目前已奖励业绩优秀的青年教师4名、研究生10名。

从教至今,黄先忠从未放松过科学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植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1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同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863、973和国家转基因专项共6项国家级课题,在权威杂志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他还克隆了我国第一个水稻直立穗基因DEP1,开辟了植物生长与代谢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领域;其作为第二完成人的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协同调控的分子基础”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作为凤阳县人大代表,我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带领团队踊跃参与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黄先忠告诉记者,他与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开展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他与团队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与农业企业联合攻关的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长江流域粳稻抗洪涝绿色配套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基于不同育秧和栽培方式及水分管理,对常规粳稻分蘖期秧苗耐淹没能力及植株生理伤害展开实地研究、示范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 (转载自9月13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