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资源 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路径

周文豪

版次:A03  2024年09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安徽红色文化深厚而博大,传承安徽红色文化可以将其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事、物、魂”四大要素融入课程中,以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打造立德树人“强磁场”。安徽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厚重,有名垂党史、影响重大的“人”和“事”,如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名人,以及渡江战役等重大事件;有数量众多、内涵深厚的“物”,如渡江战役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还有历久弥新、影响深远的“魂”,如安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达观天下、启蒙开新的时代觉悟,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爱国情怀,反对暴统、不胜不休的民主渴望,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奋斗豪情,还创造形成了独有的大别山精神、铁军精神、小推车精神、大包干精神、王家坝精神、沈浩精神等。传承好、保护好这些红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将安徽红色文化搬上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也能够更好地启智润心,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擦亮思政课堂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

其一,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一方面,引入红色教学案例。具体而言,在课程教学中,合理选择并引入安徽红色文化的教学案例,如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宣传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的作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的历史意义等。这些案例能够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另一方面,打造立体化教学模式。即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如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网络教学(如观看红色文化视频、参与线上讨论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其二,建设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一方面,共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与地方政府、革命纪念馆等共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同时,基地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建设红色师资队伍。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对安徽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同时,邀请革命纪念馆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其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组织实地参观考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安徽境内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铸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根”与“魂”。另一方面,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在教学基地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感,树牢青年学生报国、强国的“大志向”。

其四,搭建网络教学与互动平台。一方面,推出红色资源网页或精品课程链接。安徽省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在部门网主页推出本省红色资源网页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链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另一方面,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通过观看红色文化视频、参与线上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青年大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

其五,建立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及时收集反馈并改进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反馈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筑牢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安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安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网络教学与互动平台的搭建以及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有效传承和弘扬。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3年度蚌埠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3jyxm3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