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的第60条,着重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实做细做深各项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攻坚克难、稳扎稳打、锲而不舍、脚踏实地的“钉钉子”精神。
钉钉子精神是攻坚克难的精神。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每一步前进,每一次成功,都是付出了无数艰辛、做出巨大牺牲才换取的。“钉钉子”精神是我们党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经验所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面对各种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挑战。正如《决定》所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狭路相逢勇者胜,吹尽狂沙始得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不断前进和不断突破。
钉钉子精神是稳扎稳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小心翼翼。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酿成巨大风暴,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绝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否则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努力极可能付诸东流。《决定》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的估计。“夫志不求速,速功不近。”“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要有循序渐进的耐心。贪图毕其功于一役,是违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只能造成失误甚至错误,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钉钉子精神是锲而不舍的精神。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强调,“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经过28年艰苦卓绝斗争,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两万五千里,取得了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一丝不苟丝毫不怠治理荒山野岭,治理盐碱地、修建红旗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更是表现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总是毫不动摇毫不泄气。《决定》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久久为功,坚持不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有愚公移山的毅力,驽马十驾的耐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前进。
钉钉子精神就是脚踏实地的精神。2013年2月 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党和人民一个个山头、一次次冲锋、一场场战斗攻城拔寨取得的;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党和人民一点一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齐心协力建成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决定》强调,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再美好,目标再接近,都需要奋斗才能实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期望按部就班,只有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在改革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才能驾驭改革,推动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改革,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就是要以攻坚克难的干劲、稳扎稳打的刚劲、锲而不舍的韧劲、脚踏实地的钻劲推动改革、开创改革、成就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