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赵海波

版次:04  2024年09月09日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党报党媒新闻单位仍然要坚持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这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意识形态工作;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全局高度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谋划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提升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坚守主阵地、凝聚正能量、发出好声音,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环境。

一是要加强理论武装,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突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条主线,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精心组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宣讲和贯彻落实等各项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增强认同、增强自信,凝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坚定正确导向,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强化新闻舆论引导,聚焦重大主题做好正面宣传。加强新闻策划,突出抓焦点、写重点、聚亮点,进行有力度、有深度的主题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复杂敏感问题,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事实,解读国家政策,阐释问题疑惑,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加强资源整合,重点抓好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和电影院、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阵地管理,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有力的经费和场所保障。

三是要厚植家国情怀,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坚持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引导干部群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抵制西方思潮文化冲击,保持文化独立性。切实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以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大力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营造人人尊崇先进、学习先进、关爱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示范带动作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风尚。

四是要落实工作责任,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阵地。深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守得住、管得好。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综合分析研判,及时有效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守传统阵地,拓展新兴阵地,加快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建设,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队伍建设,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组织开展理论骨干、文艺骨干业务培训,大力推进文化活动下基层,深化拓展“走转改”,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领域基层基础,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作者单位系淮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