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开学第一课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孟凡静

版次:A01  2024年09月0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不在教室里,而是在眼前的这片田野上”。9月1日,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在凤台县古店中学的百丰园里拉开序幕。同学们有的挥锄,有的拿锹,有的挽起裤角,沃土为纸,田地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启开学第一课。

在劳动教师童树关的指引下,学生们被分到各自小小的“责任田”,他们沿着田埂缓缓前行,“大家注意脚下,稻谷正处于乳熟期,损坏了一颗稻谷可就是一碗饭呀!”老师一边带着学生观察稻田的生态环境,一边叮咛着,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劳动的尊重。

“今天,我们要用双手,去感受大地的温度,去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鼓励与期待。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们开始尝试着翻土、播种、浇水……每一个动作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虽然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背,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老师,你看,我挖得菜畦多直呀!”八年级3班的李颜悦兴奋地指着自己的成果,听到她的声音,同学们像小燕子一样赶来围观,引来了阵阵赞叹和掌声,随后,小伙伴们铆足劲,回到自己的“责任田”里,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我们加油干,今天种下种子,过段时间我们就能吃到自己种的瓜果蔬菜了!”“是的,自己种的果实最香甜。”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欢乐的声音,回荡在田野上空。

在劳动田里,学生们还参与了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如拔草、松土等,虽然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对于平时很少接触农活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和锻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荒芜的田地,瞬间焕然一新。

此外,老师还结合田间地头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们介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收庄稼都要用镰刀割,又辛苦又费时,现在有了大型收割机,几分钟就能割完一块地。”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学生们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以后我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让农民伯伯工作更轻松,农田更高产。”九年级1班学生杨浩宇激动地说。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没有传统教室的束缚,没有黑板粉笔的局限,学生们来到劳动田,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知道,只要用心耕耘、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古店中学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凤台县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新模式,将劳动教育植根于学校育人土壤,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把学生带到田间和生活,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劳动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