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腐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王静博

版次:03  2024年09月0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淮南豆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的制作方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其中有名者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过程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然点入石膏,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至今,淮南八公山豆腐闻名海内外,“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淮南的豆腐文化也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美食方面,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诗词、散文、小说、歇后语等文学作品中,豆腐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值得每一位淮南人传承、发扬。

一是吃苦耐劳。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做豆腐的营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其工序复杂需要足够勤劳、有耐心的人才能够担当。挑选优质的大豆、清洗、浸泡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泡豆开始,时间太短或者太长,都做不好豆腐。因此,做豆腐生意的,必须半夜准时起来磨豆,算准时间,把豆子泡开。除了前期准备的繁琐,还需要长时间的劳作:磨豆、煮浆、过滤等工序都需要持续进行,往往需要长时间站立和操作,在搬运重物、搅拌等环节中都需要消耗较大的体力,一天下来会非常疲惫。古时候没有冷藏设备,当天做出的豆腐必须当天卖完,否则会发酸变质,所以,做豆腐生意,必须每日生产制作,卖的就是一个新鲜。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豆腐诗》描写了从种豆到制豆腐辛勤过程:“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的商业思想中有一套“磨豆腐理论”,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认同。他说:“中国有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地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呀!”这种专心吃苦做好一件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成为华为企业安身立命的精神底色。而人们也对做豆腐的人尊称为“豆腐匠”,这是对他们吃苦耐劳匠人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二是清廉自律。豆腐外观洁白纯净,如同清正廉洁之人的品行,方方正正,体现了刚正不阿的气节。“一清二白”常被用来形容豆腐,也代表着为人处世干干净净、光明磊落。清代诗人胡济苍《豆腐制品四咏》之一,道出了以豆腐修身的要义:“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人的精神和意志是需要不断磨砺才能造就的,而不流于世俗品格,才是老百姓一生的知己朋友。

在革命历史中,“中华豆腐”还有一段勤工俭学的故事。五四运动后,一大批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纷纷到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勤工俭学,探求救国良策。在法留学的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经过认真筹备后,于1922年6月初在巴黎宣布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旅欧勤工俭学学生由于受到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等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影响,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团结旅欧青年学生,把他们争取到革命队伍中来是旅欧团组织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当时开展这方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办刊物。为了给旅欧共青团提供活动经费,在周恩来的倡议下,由邓小平负责主持,在巴黎开办了一间“中华豆腐店”。大家各自分工,有的捡豆子,有的泡豆子,其余的轮流摇磨,大家通过劳动,加深了团结力量,豆腐店闻名巴黎,旅欧共青团活动经费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豆腐文化中所蕴含的廉洁自律精神也启发着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一素相伴,守清白;初尝寡淡,味无穷。豆腐只是简单的食物,做人也应如是,不追求虚荣名利,廉洁自律,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正的作风、简约的生活。

三是谦逊包容。在中华美食中,豆腐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食材。它可以与各种调料和食材搭配,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口味。无论是麻辣、鲜香、酸甜还是清淡,豆腐都能与之完美融合,吸收其他食材风味之所长,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嫩滑口感。豆腐还能与其他食材一起炖煮、炒制或凉拌,创造出无数的美味组合。它就像一个包容万物的载体,让不同的味道在它身上得以和谐共生。总之,豆腐是既可以做主菜也可以做配菜的食物,它能够和任何菜肴搭配,却不改变其他菜的风味,与任何食材搭配都不会喧宾夺主破坏其主味,同时也能保留自己的本味。

除此之外,豆腐制法流传到任何国家地区,都能与当地的习惯风味相融通,产生出新的产品,表现出新的特质,显示出强大的包容性。我国制豆腐的技术从唐代开始外传,相传是鉴真东渡日本,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带到了那里,接着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最早食用豆腐的是上层统治阶级和佛教僧人,后来逐渐成为普通大众的食品,受各地环境、物产和习俗的影响,日本逐渐形成了不同风味和特点的豆腐,与当地特色的天然海产品结合,做出各种各样的豆腐料理,如京都的嵯峨豆腐、石川县的“坚豆腐”,还有今天火锅伴侣“日本豆腐”。朝鲜人根据本地资源,制作了风味各异的豆腐汤;印尼人普遍爱吃“酱拌炸豆腐”。在1873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大豆及其制成品受到各国人士的称赞。此后,豆腐传到了西方国家。在美国,商人们则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诸如豆腐色拉、豆腐汉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鸭、豆腐蛋糕等,在市场上也十分畅销。在瑞士,豆腐被称为“大豆奶酪”,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深入人心,逐渐被人们所欢迎。豆腐以其丰富的营养、多样的品种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美食。它不仅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豆腐传播到每个地方,都可与其他食品搭配,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豆腐中所蕴含的融合理念和包容精神,折射出独特的人生哲学。

豆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弘扬豆腐文化,可以让更多人领略其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也让淮南豆腐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继续绽放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