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楚淮阳

版次:A04  2024年09月0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淮阳,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建都之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姓氏文化的发源地。“陈楚故城”位于淮阳区老城区。据记载,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是西周、春秋陈国和战国晚期楚国(公元前278年——公元前253年或前241年)的都城,故称“陈楚故城”。

陈楚故城分内外两城,城墙系夯土筑成,内城周长4.2公里,外城周长13.3公里。经考古工作证明,内城为近长方形,城垣残高2米至5米,最宽处20米左右。该城延续使用的3000多年间,曾多次修筑,增修层次明显。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盆、罐残片等文物。陈楚故城于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陈楚故城正南方约4公里处(淮阳瓦房庄西),有一处战国末期的楚贵族墓葬群,因两座南北相连的高近10米的封土堆形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冢”。此冢南墓平面呈“中”字形,东西长14.5米,南北宽13.4米,5级台阶。北墓平面呈“甲”字形,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5.3米,7级台阶。其两墓西50米处各有一座陪葬的大型车马坑。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马鞍冢的详细情况,包括其形制和随葬品,为研究战国晚期的楚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楚顷襄王(楚考烈王的父亲)于公元前278年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并于公元前263年秋去世。马鞍冢的发现和研究,特别是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的形制,与楚顷襄王的生平及楚国的历史高度吻合,从而使得史学界普遍认为马鞍冢即为楚顷襄王的墓葬。尽管关于马鞍冢墓主的具体身份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楚顷襄王是最有力的候选人。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影报道

战国中期楚国疆域图。

马鞍冢是楚国晚期高等级墓葬(疑为楚顷襄王墓)。

周口市博物馆外景。

马鞍冢楚墓及车马坑复原模型(周口市博物馆)。

陈楚故城正南数里即为马鞍冢(红圈)。

楚青铜鼎(周口市博物馆)。

陈楚故城北侧城垣遗址。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楚国时期文物。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郢爰”(左)、方肩银布币。

陈楚故城(内城)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