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是临床急救和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它们在维持患者呼吸功能、改善通气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科普介绍。
一、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指通过口腔或鼻腔将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以维持气道通畅,实现人工通气。气管插管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机械通气的前提,该技术通常用于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或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时。
(一)适应症
气管插管主要用于以下情形:首先是呼吸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其次是手术麻醉。在全身麻醉中确保呼吸道通畅。再次是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如喉头水肿、哮喘发作等。最后是意识丧失。如重度外伤、中毒等导致的昏迷状态。
(二)气管插管的益处
首先是改善氧合。气管插管能快速提高患者的氧合状态,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呼吸困难;其次是降低呼吸功能。机械通气能辅助呼吸,使患者的呼吸肌得到休息。
(三)操作方法
首先是准备。评估患者状况,做好无菌准备,准备好气管插管所需的器材(气管导管、喉镜、吸引器等)。其次是麻醉与镇静。根据需要给予患者麻醉药物和镇静剂,确保操作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不适。再次是插管。使用喉镜可视化声带,将气管导管通过声带插入气管,确保导管位置正确。最后是固定。确认导管位置后,用固定装置固定气管导管,并连接机械通气设备或氧气供给。
(四)注意事项
首先是关注并发症。气管插管可能导致气道损伤、误吸、感染、喉头痉挛等并发症。其次是位置确认。插管后需要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确,常用听诊法或X线检查。
二、有创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机械通气设备与患者连接,以提供所需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该技术可分为两种主要方式:正压通气和负压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按通气模式可分为辅助通气(AC)、控制通气(CMV)、压力支持通气(PSV),按气路途径可分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这种通气方式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和通气状况,缓解呼吸耗能,支持呼吸和循环系统。
(一)原理
有创机械通气的基础是利用机械设备对患者进行人工通气,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正压通气。机械通气设备通过加压将氧气或混合气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气道。这种方法是以“正压”驱动空气进入肺部,增加肺内的气体交换量。通气过程中,设备可以通过预设的潮气量(VT)和呼吸频率(RR)自动调整每次呼吸的气体量与频率,确保有效的气体交换;其次是气体交换。当氧气被送入肺部时,血液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间的气体扩散过程,将氧气吸收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完成气体交换。有创机械通气能够提高肺部的通气量,有助于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
(二)作用
有创机械通气在医疗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是维持呼吸功能。对于因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外伤、中毒或重大手术等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丧失,机械通气能够暂时维持患者的呼吸,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氧气;其次是改善氧合状态。通过提供额外的氧气和改善肺泡通气,有创机械通气能有效提升血氧饱和度,缓解缺氧症状;再次是排除二氧化碳。有效的人为通气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避免高碳酸血症造成的代谢紊乱。最后是减轻呼吸肌负担。对于进行重症监护的患者,机械通气可以减少自主呼吸的需求,降低患者呼吸肌的疲劳程度,促进恢复。
(三)监测与管理
首先是血气监测。定期监测动脉血气,评估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情况;其次是机械通气参数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通气参数,优化通气效果。最后是防治并发症:护理中要注意预防肺炎、气道阻塞、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是挽救生命的重要医疗技术,对于重症患者尤其关键。了解其基本知识、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有效地实施这些技术,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掌握这方面的信息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治疗过程,减轻心理负担。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技术作为救治重症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呼吸支持,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技术,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者单位系无为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