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涵养法治 以法治浸润民心

本报记者 苏 强 本报通讯员 宋晓宇

版次:A01  2024年08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谢家集区司法局坚持“法治为魂 文化为韵”,多措并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拓展形式载体,传播法治好声音,构筑法治文化精神高地,推进法治文化浸润民心。

依托自然景观,释放法治文化魅力。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公共文化生活,以“一地一韵”为目标,积极构建多元化法治文化圈,大力打造汤王村爱国主义法治文化阵地、李郢孜谢二中青少年法治文化阵地、唐家山法治文化生活休闲区等,逐渐形成了“出门见法”的法治文化带。在原有环境基础上打造新的法治微景观,在92个村(居)打造法治宣传栏、法治长廊、法律图书角等100余处,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100%,真正把法治理念和法律法规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法治文化触手可及。

注重融合发展,深耕法治文化建设。突出法治宣传常态化,以法治宣传栏、电子显示屏为载体,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格言、法治案例为内容,融法治元素和文化元素为一体,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强法治观念。充分利用纪念日、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江淮普法行”“法润乡村社区”“皖美乡村法治行”等主题活动开展多形式、接地气的集中宣传、法治讲座、文艺汇演,通过组织编排朗诵、快板、歌舞等作品,大力展示文艺与法治融合的优秀成果,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法治文化生活新期待。今年以来,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00余场次,发放宣传单10000余份。

加强培训指导,培育法治文化队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养普法骨干队伍,大力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把“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通过面向“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活动,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不断提升“法律明白人”法治素养和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以来,司法所指导督促村(居)法律顾问在定期“问诊”期间,面向“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培训30余次、覆盖400余人次。

突出目标指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将法治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依托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对全区92个村居进行摸底排查,筛选一批法治基础较好、法治阵地功能全的村居作为创建的“种子村”,加强创建业务培训,指导完善普法宣传、村规民约、议事协商、矛盾化解、法律顾问等工作,以点带面加快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进程。截至目前,谢家集区共有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2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创新宣传载体,营造法治文化氛围。通过开发制作抽纸、口罩、围裙、环保袋、钥匙扣等各类宣传品,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戏曲、春联、小品等艺术形式,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众性、娱乐性和广泛性。春节期间开展“法润万家,春节不打烊”系列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写法治对联、猜法治灯谜等活动,让群众在传统民俗文化中感受法治精神,增强法治宣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联合共青团谢家集区委开展“法护青春”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沉浸式”模拟,“零距离”感受,助力青少年扣好法治“第一粒”扣子。联合区妇联在唐山镇乳山村开展“法润煤城·皖美乡村法治行”法治文艺汇演,通过歌曲、舞蹈、快板将法律知识穿插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尽享法治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