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松柏含翠,紫薇花红,万物葳蕤。巍然耸立的寿县革命先烈纪念碑下,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庄严肃穆。中心广场的雪松骨干嶙峋,枝叶茂盛,苍翠欲滴。树前悬挂铭牌记录——
上海大学是大革命时期培养共产党干部的“红色学府”,也是寿县早期共产党员的革命摇篮。据统计:1922-1927年,寿县有30多人在上海大学任教和读书,其中大部分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小甸集特支的8名成员中,就有上海大学培养的6名学生,他们是: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徐梦秋、方运炽。2023年9月25日,寿县“星火探寻团”取土上海大学“溯园”,种“上海大学树”,以志纪念。
上海大学的地址在上海闸北宝兴路(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前身是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1921年12月31日,《时报》刊出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招生简章;1922年3月,学校正式开学投入运行。其时,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广大青年学生渴望知识,追求真理,读书学习热情高涨,加之招生时校方以邀请新文化运动健将陈独秀、胡适、陈望道、邵力子、于右任等名人来校任教招揽学生,开学时学生达到160多人。而其中,安徽籍学生就占了一半。
但是,当满怀求知热望的各地学生走进校园,才发现学校现状与招生宣传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不仅校舍破落,设备陈旧,所承诺的文化名人一个也没出现。学生们纷纷感觉上当受骗,成立学生会,与校方交涉,要求改组学校,提升和改进教学质量。然而,对于学生们的正当要求,校方非但没有回应,校长王理堂竟然携卷着学生们的学费,优哉游哉地远渡日本去“考察东京”了!
1922年10月15日中午,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一顿“夹生饭”,成为学潮的导火索。10月18日,学生自治会宣布驱逐办学牟利的旧校长。但由谁来当新校长?学生们却犯了难。在大伙儿心目中,“拟请陈独秀或于右任为校长。”可经过了解和打听,发现陈独秀行踪不定,难以联系;而于右任虽对学生境况表示同情,但苦于无缘谋面沟通,对于接手这个烂摊子,一直踌躇不定。
这天晚上,几位安徽籍青年大学生行色匆匆,来到上海老渔阳里2号“柏公馆”。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原为辛亥革命时期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宅。柏文蔚,字烈武,寿县人,曾与陈独秀等同志一起创立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民国成立后与孙中山、黄兴、李烈钧一起被誉为中国辛亥革命“四杰”。五四运动后,陈独秀遭到北洋军阀通缉,居无定所,柏文蔚便将“柏公馆”送给了他,老渔阳里2号因此成为陈独秀在上海的落脚地和《新青年》的编辑部。1920年6月,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等在这里秘密集会,成立了后来被认为是党组织雏形的“社会共产党”,老渔阳里2号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在这段时间里,时任建国军第二军军长的柏文蔚,经常在此会见同志和朋友,商谈时事。同学们对柏文蔚注重乡情、侠肝义胆的性格素有耳闻,特此赶来陈述学潮经历,恳请其出面游说好友于右任出任校长。
历史的细节已不可考证,但据史料记载,柏文蔚两次极力促驾。最终,在柏文蔚以及邵力子、柳亚子、杨杏佛、叶楚伧等社会名流的共同游说下,于右任答应了学生请求。1922年10月23日,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更名为“上海大学”,于右任在师生们的夹道欢迎下正式上任。而柏文蔚本人,也与蔡元培、张继、简照南、王一亭、张静江、孙科等社会名流一起,被聘为学校董事会校董。
上海大学成立后,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高语罕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上海大学渐渐演变成“在国共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大学,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上海大学声名鹊起,很快成为“东南革命最高学府”,“文有上大,武有黄浦”,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23年秋,寿县人薛卓汉、曹蕴真、徐梦秋、曹渊、方运炽等人,先后转入上海大学读书。同时在这座校园的安徽籍同乡中,还活跃着胡萍舟、陶淮、徐德据、朱松年、方曙霞等一大批来自寿县瓦埠湖畔的有志青年。他们与薛卓汉、曹蕴真等人一起,经施存统介绍,很多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冬,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按照组织安排,从上海返回寿县瓦埠湖东岸的小甸集,成立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直属党中央领导。从此,寿县地区乃至安徽的革命斗争,有了党的活动中心和领导力量。小甸集因此成为安徽省境内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革命圣地。
从1922年10月成立到1927年5月被反动当局武力封闭,上海大学存世不到5年时间,但却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寿县人用自己的鲜血与理想,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2013年12月,寿县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追寻寿县早期共产党人的奋斗踪迹,专门成立“星火探寻团”,赴沪发掘收集烽火档案,触摸和感受先烈们求真理、立初心、抛头颅、洒热血的万丈革命豪情。在上海大学校史馆“溯园”展区,“星火探寻团”从师生名录墙上看到了校董柏文蔚、教员高语罕的名字,看到了学生曹蕴真、薛卓汉、薛卓江、徐梦秋、徐梦周、方运炽、方曙霞、曹渊的名字。高语罕,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健将,一生握笔在手,为着光明的未来不懈奋斗,曾被诬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老妖精”(王军《高语罕传》);方运炽,“瓦埠暴动”中带头扒了自家粮食分发给贫农,从苏联学习归国后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参加领导独山农民暴动。1931年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皖西北特委书记、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和皖西道委书记等职,1932年在随红四方面军进川途中牺牲;曹渊,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后参加北伐,作战勇猛,在攻打武昌城战役中率一营为突击前锋,血染疆场,壮烈牺牲,事迹被编入《中华英烈传》,毛泽东评价其“对革命有过卓越的贡献”,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铭记。
在“溯园”,星火探寻团成员与上海大学的同志一道,共同从红色学府的土地上挥锹铲土,装入瓶中,带回小甸集特支纪念馆,种植“上海大学树”,让上海大学精神与小甸集特支精神凝聚在一起,共同激励老区人民在建设现代化美好社会的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