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前所未有,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和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亟需探索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意义
推进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石。推进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有助于确保高等教育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是破解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现象的有力手段。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脱节,难以形成合力。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有助于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与壁垒,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不仅能够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还能为业务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推动高校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推进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是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要“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通过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可以确保高校的各项工作在正确的政治轨道上运行,同时又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困境
思想认知不足。部分高校教师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上,甚至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认识,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党建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和核心价值。这种思想认知的不足导致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使得二者难以形成有效融合和协同发展。
融合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在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时缺乏健全的机制。一方面,现有的融合机制往往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措施;另一方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导致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此外,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
创新动力不足。在新时代,部分高校未能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局面的挑战,缺乏创新精神和系统谋划,对新时代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创新、积极实践的意识。例如,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仍然依赖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未能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
加强理念引导,树立融合意识。在新媒体时代,高校首先要加强理念引导,树立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意识。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理论学习等活动,提高全体师生对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将党建与业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确保党建和业务融为一体、高度统一。
健全融合机制,保障融合有序推进。为了保障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能够有序推进,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融合机制。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在融合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其次,要建立党建与业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推动融合工作深入开展。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既要注重考察党组织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成效,也要考量业务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创新成果的产出等,确保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创新方法载体,提升融合效果。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党建工作的宣传和推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立官方党建网站、开设微信公众号、发布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将党的最新政策、理论学习资料、党建活动信息等及时传达给广大师生。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建工作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高校还应创新融合方法,如采用“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社会服务”等多种融合模式,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党的理论教育;在科研工作中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前沿性研究;在管理工作中加强党的纪律和规矩建设等。这些新型融合模式的运用将有助于提升融合效果并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通过加强理念引导、健全融合机制和创新方法载体等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实现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系淮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