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笔记”为: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题材,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此看来,笔记,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记录,随手所记,而具备一定的真实性的。然而,许多文人笔记,却是“真假难分”,多有向壁而构之作,所以,很多情况下,人们通常习惯于笼统地称为“笔记小说”。
最早知道“笔记”的概念,是在初读大学的古典文学课堂上。某一日,教古典文学的周忠堂老师说:“我已收集了160多种文人笔记,快要收齐了。”语气里,很是带着一份自豪。周老师酷爱读书,亦博学多识。后来,我查《辞海》,发现《辞海》中记录的笔记小说,竟是有216种之多。
年龄渐长,喜欢上了周作人的作品。一本本地,反复地读着,很是被他那种冲淡而雅致的文字所吸引。后来进一步发现,周作人文字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对“材料”的引用,而所引用材料,又大多出自文人笔记。这也形成了周作人文字的一种风格,周氏戏称为“抄书”,并且说:“但是不佞之抄却亦不易,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取其一二而已,此乃甚难事也。”确是如此,周作人读书博而杂,其引用却是精而严,每一引用,都会使文章生辉,有“点石成金”之功效。故而,周作人的文字,能够情趣饱满,而又富有韵致,耐得住咀嚼品味,滋味永长。
受其影响,后来自己也喜欢上了购买和收集文人笔记。不仅《日知录》《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东京梦华录》《洛阳伽蓝记》《能改斋漫录》《东坡志林》等这样的知名笔记,尽收手中,甚至于《绿窗新话》《野客丛谈》《贵耳集》等较为僻生的笔记,也皆在购买之下。最得意处,是在1998年,于一乡镇书店购得一套《历代小说笔记选》,繁体竖排,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暗红色的条纹封面,透着古旧的典雅,韵致得不得了。
文人笔记,似乎最适于“闲读”,然而,闲读中,却是大有情致。
我常常于闲暇之时,捧一本文人笔记阅读,浸入其中,就完全进入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氛围里。其情怡怡,其乐融融。渐渐地,也就悟出了一些心得。
觉得读文人笔记,最大的益处是“博识”。文人笔记记录的内容,繁复异常,举凡历史事件、风土人情、风物风俗、读书心得、文字事件考证、奇闻逸事,乃至于草木虫鱼等,皆在其记录之中,所记,博杂得不得了。所以,读其书,就每每有所得,不同的读者,尽管嗜好不同,却实可以各有所需。
许多文人笔记,当初的作者,也许不是刻意为文,只是随手所记而已,或许,也根本没有想到会流传后世。正因为此,文人笔记就最能彰显作者的“真性情”。我们读其书,就常常为他们不经意间流露的“真性情”所感动。他们对事件的记录,无顾忌,感慨系之,随性而为;他们对事物的记录,特别细致,总能体现出自己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敏锐观察力;他们,或放浪不羁,或含蓄凝练,或悠扬高远,性情各展,彰显的,都是那个独特的“自我”。
真性情,也决定了他们各具灵性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大多以随和自如为主。信笔写来,笔下生风,如小溪流淌,一派自如。然,老辣者有之,古奥者有之,朴拙者有之,冲淡散逸者更有之。许多文字,散发着田野之风,扑面习习,和煦而亲切。
读文人笔记多了,也自然受其影响,近些年,我写的文章,也每每有所引用,只是难追周氏的高度。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懈地追求,会是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