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遭遇的“陈蔡之厄”

周 强

版次:03  2024年08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陈蔡之厄”是比喻旅途中遇到食宿困难的成语,此典的主人公是孔丘,发生的故事与淮南有关。

公元前496年,孔子55岁。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孔丘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先后去过卫、曹、宋、齐、郑、陈、蔡、楚等国,历时14年,直到68岁才重返鲁国。孔子这一路上发生了无数的故事,形成了不少成语典故,比较常用的四字句成语就有“指点迷津”“招摇过市”“丧家之犬”“诲人不倦”“乐以忘忧”等等,非四字句成语还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名不正则言不顺”等等。后来,“周游列国”本身也被用作指代走遍天下的成语。

相对来说,“陈蔡之厄”之典比较生疏,虽为成语,但不常用。

《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孔丘遭遇陈蔡之厄的全过程:公元前493年,在吴国帮助下,“蔡迁于州来”。公元前491年,“孔子自陈迁于蔡”,此后在蔡国常住。同年,蔡国发生政变,“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次年,孔子短暂离蔡,先是“自蔡如叶”(今河南省叶县)。不久“去叶,反于蔡”。公元前489年,“孔子迁于蔡三岁”。那一年,“吴伐陈,楚救陈,(楚昭王)军于城父(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于是派人礼聘孔子,孔子随即动身。当时陈是楚的盟国,国都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蔡是楚的敌国,国都即今寿县战国寿春城遗址。陈、蔡两国关系并未受到楚国影响,因距离不远,互相之间交往很多。听说楚昭王要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贤人,他所讽刺抨击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蔡之间,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了他的想法。楚国是大国,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发挥作用,将来我们就都危险了。于是,两国大夫“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孔子被围后,无法行路,粮食断绝。随从弟子们也都疲惫不堪,甚至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然坚持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后来,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此即“陈蔡之厄”的全过程。

从《孔子世家》叙述的情况来看,从公元前491年至前489年,孔子前后居蔡3年,虽然短暂出行一次,但主要还是在淮南地区生活。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对孔子的“陈蔡之厄”表示质疑,有三篇短文说到此事。《孔子在陈绝粮考》否认陈、蔡大夫相谋“发徒役围孔子于野”,认为孔子是在旅途中突遇兵灾,因而断粮;《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否认孔子居于淮南。蔡国迁都州来后,楚国将没有随迁的蔡国百姓强制迁到负函(河南省信阳市),使他们与故国完全隔离;《楚昭王兴师迎孔子辨》直接否认楚昭王在城父迎孔子事,认为是后人臆说。

《先秦诸子系年》所引观点主要来自崔述、江永、潘维城等人,他们在清代开疑古思潮先河,但钱穆对孟轲《孟子·尽心下》“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却引而未述。

查看地图,陈与州来之间的直线距离是200公里,陈与负函之间的直线距离是250公里。而负函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地方,连《中国历史地图集》都没有标注,更不至于有蔡国大夫级别的官员在此管理楚国小地方。

另外楚昭王当时还在城父。陈在城父正西100公里,州来在城父东南120公里,如此的话,“君子之厄于陈蔡(两国)之间”还能成立。而负函还在陈的正西偏南方向200多公里,已经深入到楚国境内,如果硬要说是“陈(国)蔡(地)之间”,怎么看是怎么别扭。

孟子又说,陈蔡之厄发生的原因是“无上下之交也”,意思是孔子与陈、蔡两国的君臣没有交往,因此大家对孔子产生误解,于是谋划了“围孔子于野”的“陈蔡之厄”事件。可见《孟子》是将“蔡”之所在直接指向建都州来亦即淮南的蔡国。

笔者以为,孟轲对孔丘的儒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变革,其生活时代距离孔丘不到200年,对孔丘的生平应该比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后人更为了解,其所述应该更为接近真实。孔丘确实是从淮南出走后,在陈、蔡之间遭遇了陈蔡之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