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读《历史自信与中国道路》

版次:03  2024年08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任蓉华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我们的伟大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的延长线上;我们的历史自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稳稳奠基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所著《历史自信与中国道路》一书,围绕“历史自信”这一重大命题,从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历史修养等五个维度切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对其现实依据、理论内涵与未来指向进行了深入探析,系统挖掘历史自信的文明根基。

历史犹如长河一般,时而静水流深、波澜不惊,时而瞬息万变、汹涌澎湃,“变”与“不变”反复切换,是身在历史中的人最直观的感受。作者提出,唯有在极为宏阔与长远的时间视野与空间方位观照下,才能全面把握历史自信的形成过程和理论特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已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来描绘未来。作者强调,历史自信的坚定,需要在无数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材——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此项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虽然江山代有鼎革,国策屡经变迁,然而各种宝贵的历史智慧从未退场,且深深渗透于各类制度里,沉淀为一种制度精神。在作者看来,考察传统中国的治理经验,既要看到几千年中制度更迭的趋势与轨迹,更应关注其中历久不变的内容,这正是最值得我们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所借鉴和反思的地方。从“德主刑辅,道一风同”的中华传统德治理念与实践,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中国古代大一统传统及其演变,再到中国历史上的“小康论”、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作者依托深厚的史学积累,以古视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缘由所在。

该书不仅从古代经史中征引了大量论述,还以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等古代文人楷模为样本,论述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对今人的启示。古代士人治学问道,无不自立志起。恰如王阳明所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君子当立治国平天下之宏志,贯穿其中的精神气质必有忠义二字。范仲淹自求学起,便怀有大志。一日,他与几位朋友外出散步,走入一座寺庙求签。当他问签可否做宰相时,签答:“不能。”他接着问:“能否为良医?”签答:“不能。”该结果令范仲淹顿觉郁闷,遂心中暗暗种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抱负。也正是于此信念激励下,日后即使官居要职,范仲淹也始终未忘记经邦济世、直道而行的初心。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不断增强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深刻把握历史自信的现实依据,不断挖掘其理论内涵,充分彰显其未来指向,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放眼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而蕴含其中的深沉底气即历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