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和而不同”的认知观

杨纾奇

版次:A03  2024年08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和而不同”的认知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和”智慧的重要内容,其包括“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价值归旨、“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理念以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旨在揭示“不同”才能推动发展,倡导在“不同”基础上的“和”,从而实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进步。“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理念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价值归旨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基础上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指导理念。倡导以“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理念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世界各国文明虽有所不同但仍能够共同发展这一迷思的正确回应。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各国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需要,能够有力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价值归旨

“和而不同”的认知观是在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结合当前世情、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于“和而不同”理念以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辩证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给予深刻诠释。这里的“和”并不是排斥“不同”,反而是有所不同,存在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得出了若没有“不同”和“矛盾”,“和”就失去意义的结论。《国语·郑语》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阐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看起来对立事物的此消彼长是构成新事物诞生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都表达出了“和”与“不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本质涵义都是指只有“不同”才会引起良性竞争,在竞争中事物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相同只会使二者停滞不前无法得到进步,从而导致二者衰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所包含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也是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世界纳入资本体系之中,在通过暴力征服落后国家和地区后强制性输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迫使这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实行殖民国家自诩先进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符合各国具体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没有使得这些国家独立、发展起来,反而进一步丧失国家主权,沦落为资本主义的“傀儡”。直至今日,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仍然坚持“同一模式”,向落后国家输出意识形态,但这些不符合各国土壤的制度和意识势必会引起混乱,甚至演化成恐怖主义,这也是造成近现代以来世界不和平的根源之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经验教训,承接了中国共产党人“求同存异”的外交理论,进一步阐释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价值归旨,强调“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这些不仅是各国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宝库里的宝藏。这些“不同”仅仅代表了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而并不代表各国文化有“三六九等”之分,差异并不代表差距,文明本身并不存在优劣,要深刻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尊重和包容才能使世界各国尤其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国家“化干戈为玉帛”。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尊重“和而不同”理念、理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价值归旨的更高境界。在世界各国和平相处、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推动不同文明交汇、交流,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这便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价值归旨的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倡导世界各国都能够尊重他国的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独立性,坚定本国的发展道路和立场,同时凝练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国际社会,在保持“不同”的条件下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共同促进世界进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价值归旨的实质就是提倡世界各国摒弃“不同”的偏见,将文明领域的偏见转化为对文明差异的“喜闻乐见”,在尊重、包容的前提下,与世界各国文明取长补短,共同祝福世界和平、造福人类文明。

二、“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理念

“和而不同”的认知观既强调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又突出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倡导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人类文明是一个“大花园”,只有花园中的每一朵花都竞相绽放,花园才能更加美丽。文明本身没有高低贵贱,每一国的文明都是本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辛勤劳动凝结出的智慧结晶,体现着本国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近代以来,某些经济政治实力雄厚的大国总是存在文明上的“优越感”,甚至将意识形态差异作为攻击不发达国家的工具,不仅阻碍了文明的多元发展,也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这不仅是使中国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中独善其身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释放和平、友好信号的重要标志。

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问题上,要坚持文明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原则。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互鉴互赏的价值。各种文明是各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代表着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践成果。也正是由于文明具有多样性,各国文明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新的火花,才能丰富世界文明的宝库和世界人民的精神世界。文明是平等的,尊重世界各国文明是交流互鉴的前提。各国文明不是由国家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实力如何以及政治制度是否先进等外部因素来决定优劣的,不能以等级高低进行评价与批判。那种以综合实力的高低来判断一国文明是否先进的行径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若坚持自身文明优越而“拉踩”、诋毁甚至抹黑他国文明,不仅会遭到世界各国的唾弃、使自身国际形象受损,也不利于自身文明发展进步。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能够推动交流互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生搬硬套”和“削足适履”不仅不能促进文明进步,反而会不利于文明发展。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所秉持的普世价值以绝对化思维看待世界文明,倡导世界文明同一性,以所谓的“改造”之名行文明霸权之实,不但不以包容之心看待世界各国文明,反而试图破坏、阻断他国文明,这不仅不利于文明交流,更不利于世界和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理念,不仅有利于化解不同文明之间因差异产生的隔阂,而且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的进程,对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还致力于将“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往理念贡献给世界,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在不同的文明中寻找智慧、汲取营养,以探寻解决人类难题和世界性挑战的途径,并在各国文明共存共荣的基础上促进世界向和平、合作的方向发展。

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认知观的具体体现,进一步明确“和而不同”的关键在于“和”而非“同”,旨在强调世界各国的不同文明在保持自身色彩的同时交流互鉴,在取长补短中实现发展进步,共同奏响世界文明音乐厅中的和谐之音。当今世界,纵使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但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却从未停止,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变得更为复杂、严峻,严重影响着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化解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指导。中国倡导世界各国要正确认识“不同”,理解与尊重“不同”,以此摒弃偏见而追求“和”,树立命运与共的意识,在避免冲突战争的同时,渴望世界各国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引导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治世理想延绵至今,对当代中国人的天下观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当前,中国正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走向振兴的过程中,中国享受世界带来的发展红利,却也始终不忘人类命运与共的自然规律。发展进步后的中国将现代化进程中汲取的经验教训贡献给世界,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以期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的良性循环。世界各国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亦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上未步入或者正在步入现代化的国家以新的路径启示,并鼓励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土壤、符合人民利益的现代化道路,从而在各国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中探寻和追求世界现代化的和平与合作,以此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特点并非是“同”而是“共”,追求“同”本质上是对普世价值的肯定,而“共”是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独特的璀璨文明,若坚持同一价值观,世界文明百花园将会失去色彩,世界也将会被因意识形态霸权导致的阴影所笼罩,人类文明将永不进步。中国正是在倡导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以包容不同、尊重差异、平等相待的原则推动实现和平合作共赢,才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理念一经出台就呼声高涨。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外交原则,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和平问题、安全问题、发展问题层出不穷,意识形态差异的问题也愈演愈烈,“世界该向何处去”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议题。中国针对时代背景提出的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地回答了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世界各国只有放下文明偏见,放弃“零和”思维,树立命运与共的意识才能发展和共赢。只有世界各国都将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己任,“协和万邦”和“天下大同”才可能实现,世界也才能因此不断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

(作者单位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