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多维发力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

本报通讯员 庄 蔚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A01  2024年08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学习难开展、作用难发挥,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如何破题?今年以来,大通区坚持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实践“点、线、面”教育管理新模式,确保流动党员“流有所属”“流有所学”“流有所为”。

“点对点”精准摸排,确保流动党员“流有所属”。完善党员信息库建设,按照“一人不落,全员管理”的原则,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通过电话沟通、入户走访、社区登记、亲友联系等方式,分层分级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摸底排查工作,建立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切实做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时间、流动去向、从事职业、联系方式、从业情况“六掌握”,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依”。建立异地党支部助“安家”,依托异地协会、商会,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在流动党员相对聚集的合肥、宁波等地成立2个流动党支部,精准掌握37名流动党员在外情况,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常态化联系,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失”。今年以来,全区共摸排流动党员120余人,其中跨省流动80余人,省内流动40余人,建立流动党员台账4个,更新台账信息5次,电话问询14次。

“线连线”搭建平台,确保流动党员“流有所学”。用好用活“指尖课堂”,以各乡镇、街道为单位,通过安徽先锋微讯、“学习强国”APP、流动党员微信交流群以及“大通先锋”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为流动党员及时推送党的创新理论、党建工作动态、惠民政策等学习资料,方便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充电”,全面提升流动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截至目前,已转发推送各类学习资料100余条。搭建双向互动“学习通道”。建立“远程联学、结对帮学”机制,采取“1+1+5”结对工作模式,安排1名基层党组织书记、1名年轻党员干部与5名流动党员结成“学习搭子”,通过定期电话联系、网络视频连线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点对点”促学、帮学,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停歇、不掉队。今年以来,开展组织流动党员集中学习上党课20余次。

“面对面”拓宽服务,确保流动党员“流有所为”。设立流动党员“责任区”,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契机,组织流动党员座谈会、“我为家乡献良策”活动,鼓励流动党员分享经验,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累计征集意见建议100余条;发挥流动党员在外务工就业信息面广的优势,引导流动党员在外期间,为家乡建设牵线搭桥,当好政策宣传员、项目信息员、发展联络员,增强流动党员融入感、参与感、归属感。创建流动党员“示范岗”,成立2支流动暖心小分队,组织40余名流动党员认领政策宣传、爱心送考等服务事项,设置生态环境标兵、政策宣传标兵、邻里互助标兵等荣誉称号,引导流动党员敢亮身份,认真负责;结合“学习身边榜样”活动,组织开展流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等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流动党员积极投身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秸秆禁烧等志愿服务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