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刘 欣

版次:03  2024年08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各级各类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德。各级各类学校要以思政课为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导学生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注重文化浸润实现内化于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区别就在于具有独特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氛围。各级各类学校应注重发挥文化氛围的浸润、感染和熏陶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直观的育人举措,使其融化在学生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让学生感悟得更多、更深、更透。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网络短视频、班级群、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学生深切感悟谁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谁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才是我们应该钦佩的人,谁才是我们想成为的人,促使学生“心有榜样”、见贤思齐。

做好实践养成推动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实践不仅出真知,更能涵养人性和塑造人格。要常态化开展教育实践,推动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转化为行为习惯。例如宁夏固原市的2300名师生徒步54公里祭拜先烈,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29年;宁波海曙中学为学生们准备的“特殊成人礼”——徒步18公里体会成长意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受益良多,既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涵养团结友爱的品德,让孩子们学会面对挑战、培养责任感和自我突破的勇气,更坚定了理想信念、厚植了家国情怀等等。

强教先强师,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有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强教必先强师。这个“强”不仅是教师业务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师德师风正。一个有品德的老师,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而一个品德恶劣的老师,给学生产生的心理阴影和伤害有可能伴随其一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能力卓越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一是突出价值引领,思想价值是航标,航标越明确,师德师风的内在方向就越清晰。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指导教师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二是突出法规约束,广大教师要积极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规意识,不断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的能力。对于个别违反师德的“害群之马”,教育系统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处理,对于典型案例要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健全制度机制。一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指挥棒”指向哪里,教师发展就会朝向哪里。将师德师风考核摆在教师评价的首要位置,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出现师德败坏、违法乱纪的教师取消聘用,坚决将害群之马清除教师队伍。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多维度考察教师在思政建设、教学投入、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的实绩,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职责,把上好课作为第一要务,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二是推动发展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类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分类教师培养体系,按照教师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施精准变革,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强化保障机制改革,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进一步加强边远艰苦地区教师的住房保障和生活补助,注重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让教师有尊严、有价值、有自信、有职业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让教师乐业乐教,真正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创新教育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连接个人与社会、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是技能人才的“摇篮”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是时代的召唤。

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从源头上,改变固有的思维偏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别不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上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都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在芬兰没有只认大学学历而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职业教育的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制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推行职业教育终身化社会化体系。所以要使职业教育发展繁荣,首先要破除固有偏见,更新教育理念。只要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个性、兴趣,不必在意是否是职业教育,我们不仅需要学术型研究性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实干型人才,只有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才能够人尽其才、人才辈出。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一是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各行业前沿技术和企业需求,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教材开发,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二是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为职教学生搭台、架梯、铺路,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职业教育的实践“现场”获得“实战”历练,更加快速成才。三是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既要推进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又要切实提升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腰杆“挺起来”,这样才能鼓励更多学子树立起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