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老子由“道”出发而生出“德”、进而以“无为”作为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告知世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才能顺应自然。我们在纷繁的尘世中想要保守自然,与人相处和乐,不妨在老子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中获得人生的沉思,在生活中也葆有一份赤忱之心。
道德与三宝
“道”之有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老子认为道是一种实体存在,浑而为一,但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老子认为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故道也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形象。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世间万物莫不得生于道,长养莫不依赖于德,道和德相辅相成,构成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作为天下万物的其中一员,人在其中就不得不按照道的运行规律生存,若不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福祸相依,也不按照其规律来生活做事,其结果肯定是“自遗其咎”。
老子的“三宝”体现了“无为”的原则,“无为”即是天地对待万物的方式,“无为”即是“天之道”。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三宝”,才能到达老子心目中的道呢?老子认为,持保“三宝”成就道德,为人修身可成圣人,为君治国可成圣王。通过对“三宝”思想的探析,体会何为“无为”,通过融会贯通“三宝”到达“无为”境地,更为深入地体会“道”蕴含的深意,处世不争,为人不狂。
三宝之慈
三宝之中“一曰慈”,“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爱也,从心。兹声。疾之切。”“道之慈”表现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运行着“道”,万物各适其“德”,天地无所偏爱,一视同仁,万物自然生长,“慈”在其中矣。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意思是天地没有人的情感,他保持着公正不偏私的态度对待万物,不去过多地干涉万物的生长,使他们“自相治理”“无为无造”。这就是天道的“不仁”,对万物来说就是“慈”,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所以说,天地或圣人的“不仁”实质上是一种“大仁”“大爱”,正因“不仁”,万物才可生生不息。如若天地有所偏私,与“道”性相悖,那才是真正的不仁。吴澄说:“仁谓有心于爱之也。”“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天地无心胜似有心,无仁而胜似有仁,有人心才有仁心,因人的自我情感而赋予了天地人性的色彩,如果以人心去理解,那就会对老子的“道”产生狭隘的理解。正如天地无所偏私,万物才欣欣向荣,世间才能够多元发展,所以老子希望人在其中“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这里就是治理国家的君王,圣人要做到“无为”,也就是治理国家没必要苛政,治民能够做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百姓莫不和乐,国家莫不安定,君王垂衣拱手而治,那还有什么值得烦忧的呢?“以正治国”,不随意发动战争,百姓安居乐业,人民自然安定,国家自然繁荣。
三宝之俭
三宝之中“二曰俭”,《说文解字》中“俭”的解释为:“约也。从人。佥声”。陈鼓应先生解释为:“有而不尽用。和五十九章‘啬’字同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纷杂的欲望如同蛛丝,丝丝缕缕缠绕在人的周围,贪心过甚,奢靡过甚。但物极必反,过分的拥有必然会导致“溢”,进而腐蚀心神,“反以伤自然”,所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俭”即是人尽其责,物尽其用,不外求更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顺人之本性,而非顺人之欲望。节卦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则得乎俭以足用之说,故曰“俭故能广”。这些大抵是对古代统治者所说的,统治者不要过于奢靡,而是要体恤老百姓,开源节流,将有用之物聚集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就能用得上存储的财物,天下无所不足,还会有匮乏不足的时候吗?
“俭”告诫人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道之俭”就在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自骄自满必然导致满溢。“道”是圆润的,不是自生的,它的“俭”在于适时的给予,适时的停止,不会全给,也不会不给。“治人事天,莫若啬”,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贪而不知止的人,不会积蓄能量。厚以养德,是无法长久生存的,而只有做到“俭”,也即是内厚而外广,内重积德,外而敛藏,才能做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是“俭”的爱惜、收藏之意。百姓行“道之俭”,即是要知足常乐,敦厚无欲,质朴纯真;统治者行“俭”就要做到收敛精神,俭德于己,简政爱民。这种精神高度充足自在,“含藏培蓄”“不肆为”的生活是老子的理想生活方式,而我们也可从中获取生活的智慧,活出自在。
三宝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三宝之最说的是不敢为天下先。何为“先”,《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前进也。从儿从之。凡先之属皆从先。”也就是说众人之前、出人头地、争强好胜叫作“先”。在老子这里,“先”并不是一个最优选,而是一个最先被排除的选择,“不敢为天下先”更多的是在说不争、谦让、守雌。
首先,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造就万物,众人厌恶低下恶湿之地,恨不能高屋广厦远离卑微之处,水却甘处卑下,滋养万物而无尤,与万物有利而与万物不争,只是默默地滋润大地,纯粹地表现出自然本性,所以老子言“水”最接近道。上善即圣人,圣人的本性就如同水一般,在天如同雨露,播撒滋润天下万物;在地如同泉水,“居卑忍辱”而不改其本性,善利他人而不争名夺利,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其次,谦让。“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圣人该怎么做才能统治好民众?只有效法江海湖泊,必须坚定地做到居下谦和,要使民众对统治者保持敬畏,就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身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身后。统治者更应该做到“后其身”“外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己的私欲放在百姓身后,不以自己的利益得失衡量统治的恰当与否。“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乐推而不厌”,这样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大家的衷心爱戴。
再次,守雌。《道德经》全篇都体现了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他深知过刚易折,外在刚强的事物表现得过于直白,对其本身的长久发展不利,而看似柔弱之物其内在坚韧,如同水一样,看似柔弱无所依靠,实则水质弱而滴水石穿,它能凭借着自己内敛的本质长长久久地流传下去。老子告诉世人不如“守雌”,含藏内敛,下是高的基础,静是动的基础,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坚韧,精神足够清明,就能做到以柔克刚。“守雌”代表着老子的人生态度,同时要“知其雄,守其雌”。释德清说:“天下之物,势极则反”。不了解雄,而如何保持雌,二者是循环互动的,只有“知雄守雌”,才能全面应对问题,静以制动,把控全局。
老子《道德经》思想深厚,五千余言,字字值得考量深究,仅在“三宝”中获取到的人生智慧“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就已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有慈心,即可俭行,不为天下先,有不敢为天下先的心,自然行慈俭。人人做到“慈”,虚怀若谷;做到“俭”,俭本节用;做到“不敢为天下先”,谦和守雌。这样就是在践行老子的道德,行无为之事,处自然之生,回归本真。一棵幼苗要长成繁茂的参天大树,必定有粗壮的树根扎在土壤里汲取养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做的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多方位、多角度地扎根至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道德之思、坚守赤子之心、成就圣人之道,脚踏实地,真正做到保持“三宝”,使得个人本心守固、使得社会和谐自然、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千古流传。
(本文由2024年度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冯友兰晚年哲学观的现实意义研究”(项目编号:YJSJJ23-B14)资助)
(作者单位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