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创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思政教师们亟需开展的课题。本文从理念创新、内容优化、方法革新、机制完善等方面,浅谈变革原有工作模式,探讨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理念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立德树人
传统思政教育管理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和单向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在思政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思政教育成为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比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规划及思想动态,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思政教育方案。开展“成长导师”制度,由资深教师或行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此外,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题研究、社会实践项目,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内容优化:融合时代元素,丰富教育内容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学生多样化的思想需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必须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纳入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解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此外,还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思政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可以开设“时代前沿”系列课程,邀请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举办“文化寻根”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探访历史遗迹、参与民俗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客观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方法革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让思政教育更加灵活便捷。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比如,主题讲座、网络研讨会、在线问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机制完善:构建协同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教育合力。首先,高校内部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工作格局,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定期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高校教师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改进思政工作的效率,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步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系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