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夜校,让青春更加多姿多彩

本报记者 苏 强/文 本报记者 陈 彬/图

版次:02  2024年08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图为青年在夜校里学习人物速写。

“簪花,兴起于秦汉,繁盛于盛唐,也叫戴花、簪戴、插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指的是将花朵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作为装饰。簪花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插在头发上的鲜花,也可以是绢花、绒花、珠花等。”8月8日晚,谢家集区青年夜校正式开班,课堂上,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数十名青年学员正在专心致志地学习簪花制作技艺。

“佩戴簪花这种习俗在中国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不仅女生喜欢簪花,男子也有簪花的习惯,反映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簪花因其独特的魅力及其精致的工艺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共青团谢家集区委负责人卫星向记者介绍说:“在七夕节来临之际,我们青年夜校安排的第一节课就是让非遗文化在指尖绽放光彩,让青年人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簪花之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把握价值导向、尊重青年主体、坚持开门办校的原则,共青团谢家集区委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实际需求和谢家集区发展新貌,重点打造“1+N”青年夜校模式,即坚持围绕中心大局,以青年夜校为平台阵地,以社会领域青年为服务对象,融入N类活动主题,开办N类夜校课程,将通过体验课、专题课、系列课等多种方式,陆续推出“走进非遗DIY”“助力谢家集我能行”“职场小白”青训营等具有浓厚烟火气的多彩夜校课程,着力促进青年人才交流,助力谢家集区高质量发展。

“按照团中央下发的《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要求,我们团区委主办的谢家集区首期青年夜校正式开班啦。本期夜校设置了簪花制作、水粉画家乡、夸张人物速写及花漾架子鼓等课程,符合青年人实际需求,受到青年人的喜爱,青年人报名参加夜校学习的热情高涨。”卫星告诉记者说:“我们开办青年夜校,目的是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了解家乡、认同家乡、扎根家乡,服务青年人才,助力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