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既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践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高校应加强“四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性
其一,可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形成正确史观。党史是“四史”的核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是党史教育的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四史”,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中国的发展进步,并在深入思考、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中,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其二,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通过学习“四史”,能够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激励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精神,同时能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实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提升。
其三,可增强学生使命意识。学生通过学习“四史”,可以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继而意识到自己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激发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方面,将“四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例如,高质量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积极开设“四史”类选修课,把“四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讲授与读原著结合、教学与研讨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结合等方式开展教学,让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另一方面,以教育方式创新提升了育人成效。例如,面向学生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党史诵读、红歌传唱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四史”;组建大学生“四史”宣讲队,发挥“以青年视角讲党史”的独特优势,教育引导学生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然而,高校在开展“四史”教育过程中也面临一定挑战。一方面,学生在“四史”的学习中,存在着参加学习教育不积极,对史实认识不清等问题;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自觉性和系统性不强,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学校“四史”教育的组织中存在不足。例如,课后思政教育意识缺位,即“四史”教育组织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自身对“四史”学习、领悟不到位,在日常班会、团会中潜移默化式的引导教育较弱,更多的是程序式的精神传达。创新班会较少、无法在团课中将“四史”更好地融入;教育手法、形式比较单一,部分教育活动停留在“说教式”“说理式”等简单层面。
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对策
其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例如,活化课堂教学,组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在真实和有趣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参与度;通过实地考察、文物展览、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四史”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手机应用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四史”教育的兴趣和投入度;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电子书籍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例如,建立健全教师培养计划和培训机制,提供系统的“四史”知识培训和教学方法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四史”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并提升专业素养、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科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四史”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四史”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创新水平;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和交流,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其三,借助网络进一步拓展“四史”的传播渠道与方式。例如,借用音频作品大赛、公益广告作品大赛、网文作品大赛、摄影作品大赛、动漫作品大赛、微电影作品大赛、微视频作品大赛等,扩大“四史”在校园乃至全社会的传播面,让更多学生或社会群体了解“四史”;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开设网络直播课堂,让学生认识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使其共同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与“四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栏目,并定期推送与“四史”学习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线上线下活动、前沿资讯等,为习惯使用新媒体的新一代青年学子能够及时接触或学习到“四史”提供平台。
“四史”教育作为新时代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高校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基金项目武汉商学院2021年校级科学研究党建思政专项项目“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1KZ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