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缔造形成了诸多伟大精神,其中红旗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红旗渠精神以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焕发着永恒的生机。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新征程上,回顾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理解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是历史必然和现实之需。
依靠群众、相信自己的自力更生精神
自力更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不借助外力,依靠自身的力量拼搏向上的可贵精神。修建红旗渠之初,恰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既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可用,也没有精通熟练的技术人才,甚至连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在这种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这样连天匝地的工程,仿佛是天方夜谭。但是,河南省林县人民没有退缩。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干”字当头,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群众“求水”的强烈呼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毅然决定带领人民群众实施“引漳入林”工程,即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耕云播雨,就地取材。缺少石灰就自己产,没有炸药就自己造,筐子不够就自己编。林县人民为修渠,在山上扎根,哪里修渠哪里就是家,他们住岩洞、躺岩石、搭凉棚……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以“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依靠自身,推动了红旗渠工程建成,充分展现了红旗渠精神之根基——自力更生。
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创业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林县人民不愿受缺水的桎梏,在党的带领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谋求自身的解放。县委领导班子不畏风险,宁愿背负“千古罪人”的骂名,也要脚踏实地,以人民为中心,毅然决定实施“引漳入林”工程。党员干部始终走在最前面,没有房子住,就住山崖、挖窑洞;没有光线照明,就用镜子反射太阳光;没有粮食吃,就挖野菜、采树叶。为了将漳河水拦腰截住,导入红旗渠,他们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构筑起人墙堵住激流。红旗渠工程建设历经近十年,30万林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在巍巍太行山上劈山开石,靠着勤劳的双手、简易的工具,一钎钎、一锤锤……红旗渠工程的艰难性是我们后人难以想象的。红旗渠工程的修建,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映射着党同人民群众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
众志成城、互相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
红旗渠这一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历经近十年之久,参与建设的人员队伍十分庞大,他们团结协作、众志成城、互相支援。首先,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互相信任、统一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有事一起商量,有困难一起解决,他们在修建红旗渠中发挥着中枢纽带的关键作用。其次,在林县人民群众内部,各公社一家亲,坚信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听从党组织的调度和安排,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争相为红旗渠的修建贡献力量,他们是红旗渠修建中的坚定依靠力量。此外,红旗渠的建设也并不是林县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它的成功离不开党中央和全国各有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红旗渠的修建给予关心与支持,河南省委、省政府为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提供了诸多便利,山西省各级党组织和沿线人民群众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慷慨无私的援助,安阳市及驻军部队也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物资和人员帮助。这些力量汇聚融入红旗渠中去,为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所铭记。可以说,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深刻地体现了众志成城、互相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干部带头、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坚持“五同”原则,即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有风险,广大党员干部先上。有好处,广大人民群众先享。广大党员干部不搞任何特权,心中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心为了人民群众的事业,身先士卒,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听从党的指挥,在修渠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年轻技术员吴太祖、舍身救人的李改云、任劳任怨的马有金等无数修渠英雄们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是因为有这种干部带头、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支撑,才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顺利完成,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
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弘扬红色文化,理解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蚌埠学院科研项目(编号2023SK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