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聚焦人类命运与共这一重要关切点,把准和谐共生脉络,提供了包容发展平台,惠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可持续、惠民生、促公平为目标,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
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主动式、系统式、辩证式与开放式等特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筑就共同发展之路。中国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各领域,指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逻辑,提倡各国在共促高质量绿色发展中实现共同现代化。
凝聚多元主体环保合力。“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窗口,将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积极贡献。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既保证“一带一路”有序推进,又从制度上保证全体民众能够共享建设成果,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讲好“一带一路”高质量绿色发展故事。要积极调动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并帮助相关国家补齐短板,分享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最新思想、技术和实践成果,构建战略和政策多边磋商机制,建立协同创新和绿色一体化机制,确保合作成果共享。
加强生态风险评估力度。“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环保治理中的话语权,也有利于推动全球生态合作共治格局的形成。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和社会风险管理,确保项目符合国际生态文明建设标准,能够获得社会支持并减少潜在的社会风险,不断推动共建国家的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共建国家之间的绿色合作和交流,应对生态恶化以及污染物造成对民众健康危害等问题。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须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并适时开展绿色技术合作。加强安全监管,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防控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低碳、环保、绿色高质量发展。将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确保项目在环保方面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加大区域合作成效。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相关区域及进展来看,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了铁路、航线、通信网络立体对接,建设了中吉乌公路、“中国西部—西欧”交通走廊、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项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基建合作以交通、能源为先导,双方致力于提升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领域合作;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居多,市场发育不足,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相关领域风险多发。非洲存在经济结构单一的发展瓶颈,中亚国家之间区域内合作欠佳,其经济增长、外贸和就业等常因经济危机等而陷入波动,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要充分运用自身要素资源优势,增强共建国家间产业链的融合协调,进行产业优势互补,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数字化运作模式、智能化科技体系在“一带一路”高质量绿色发展中的全面应用,建立绿色技术交流平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推动绿色技术与知识共享,提升共建国家的绿色发展能力。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新型智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可以增加新兴技术在绿色、环保、低碳发展中的应用,开展环境治理技术交流,提升绿色、低碳、环保型生产方式。中国深入参与了国际科技创新和技术合作,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解决了技术设备升级、能源模式转型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等难题。要大力开展多边合作,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周边新兴市场国家的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人员互访交流学习,加大国际化合作,不断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效。
实现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其目标是为了造福沿线区域民众的经济利益与环境福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治理演进方向有机衔接。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意识、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导向和评判机制,形成互惠型的经济关系、合作型的安全关系、包容型的人文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独特内涵,得到了世界认同与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蕴含的共同发展、人民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等理念,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一把钥匙”,不断书写着国际合作共赢、多元文明互鉴的时代新篇章,助力各国在共促绿色发展中推进共同现代化进程。
一个理念,激活了两千多年的文明记忆;一个倡议,激发了150多个国家实现梦想的激情,引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行稳致远。国之大者,承以重任,中国将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审计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