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活动堪称七夕文化的“活化石”

版次:02  2024年08月0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古往今来,节日千千万万,与爱情相关的也不少,何独七夕节成为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情人节”呢?深厚的民众基础是首要条件。譬如,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当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搭制寓意鹊桥的香桥;广东有“七娘会”,姑娘们精心梳妆打扮,摆上香烛与点心,向织女星祈愿,寄托求得如意郎君的心事。在全国范围内,曾以乞巧最为流行。乞巧又名斗巧,姑娘们比赛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做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的手工。如今,在甘肃西和县仍保留着七夕乞巧民俗。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乡土民俗文化活动传承至今,堪称七夕文化的“活化石”。这些民俗,体现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