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一系列部署以改革进一步塑造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举措、新进展,不断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新动能新优势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推动力、支撑力。
向“新”而进,为中国经济添动力
位于重庆渝北区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机械手臂“丝滑”运转,超3000台机器人智能协同,最快3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
聚集一批整车企业,带动零部件配套企业加速崛起,产业体系的协同为当地抢占新赛道构筑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正是渝北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渝北区委书记杨晓云说,渝北努力迭代完善先进制造业体系,做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上半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1%和11.7%,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2和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6%、34.3%、28.9%。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保持基本盘稳定的同时,加快动能转换、结构升级:
布局新赛道,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挖掘新潜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消费新模式涌现;新技术继续赋能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加速演进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要用创新增强经济韧性,进一步掌握战略主动。
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抓手,中央和国家部门出台一系列重大部署,抓改革、增活力、育新机——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坚持税制改革与减税降费协同推进,努力让科技创新领域和中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得到更大支持;
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大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细到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发展耐心资本,一个个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把握新机遇、立足转型升级的关键,各地主动作为——
“数据正常,可以试飞!”6月25日,武汉市南三环线附近的一处无人机测试场,随着指令输入,不同型号的无人机跃上天空。
不久前,武汉发布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支持设立低空试点航线到加强低空经济产业金融支持,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推动打造低空经济高地。
加快制度供给、完善产业生态:河南省科技厅出台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措施;广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新的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成熟的焦炉煤气制甲醇技术和产业基础,山西晋中加快构建千亿级甲醇经济生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说,新动能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坚定发展信心,全力以赴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