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罕在芜湖

本报通讯员 高 峰

版次:01  2024年08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916年秋,在安徽省都督府辖下任青年军秘书长的寿县人高语罕应校长刘希平推荐,来芜湖担任省立五中学监(相当于教导主任)兼英文教员,后协助刘希平主持全校教务,从此,在风起云涌的安徽革命运动中经常能看到勇立潮头的高语罕。

安徽省立五中是全省最早的省立中学之一,其前身是1765年创办的芜湖中江书院。高语罕就职后,大力倡导民主,宣传进步思想,实施教育新主张。在他的努力下,省立五中成为当时芜湖乃至全省思想最为活跃、革命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在他的影响下,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蒋光慈、曹渊、李克农、钱杏邨(阿英)、祖晨等后来都成为中共早期党史上的重要人物。

1917年下半年,在刘希平支持下,高语罕组织成立“学生自治会”,任务是由学生管理学校经济、评论教师讲课能力、审查学校财务,这是安徽省内成立的第一个学生自治组织,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高语罕提议办平民学校,校址在赭山观音松及明远电灯厂隔壁处,经费主要从明远电灯厂以及商会处募捐而来。教师由学生自治会派学生担任,招收对象有男有女,基本都是人力车夫和纱厂工人。1918年,在高语罕、刘希平指导下,学生自治会又先后在米业小学办了第一夜校,在新芜路上的广潮会馆办了第二夜校。两所夜校的教员也由省立五中学生自治会委派,招收对象以店员、学徒及其子弟为主。在高语罕和刘希平的帮助下,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接受了义务教育,他们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思想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

1918年,高语罕还支持五中学生蒋光慈等成立了反封建反暴政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出版刊物《自由之花》,产生了一定的革命影响。蒋光慈、李克农、钱杏邨(阿英)都曾是该社成员。

在芜湖新文化运动中,高语罕还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他给芜湖商业夜校学生上课用的讲义《白话书信》,1921年1月由上海亚东书局出版发行。该书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处处闪烁着新思想的光芒,产生了巨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安徽及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爆发后,高语罕成为芜湖乃至安徽革命活动的精神领袖和思想导师,领导组织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如筹建芜湖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游行等,民主思想也在省立五中生根发芽,被誉为“安徽的北大”。在芜湖读书的寿县籍学生薛卓汉、曹蕴真、徐梦周、徐梦秋、胡允恭、陶淮、曹渊、方运炽等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抵制日货,支持人力车工人罢工,反对贿选,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后来他们陆续考入上海大学,走上革命道路。

高语罕的斗争精神和巨大影响力使安徽省反动当局极为恐慌,皖南镇守使马联甲强迫省立五中将高语罕解聘,高语罕于1919年7月被迫离开芜湖。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