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了解、预防与管理

刘永余

版次:A03  2024年08月0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糖尿病,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常见的慢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类型、成因、症状、诊断方法、并发症以及预防和管理策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糖尿病的类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其病因是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或其他原因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它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即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共同作用引起的。2 型糖尿病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年龄增长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还有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高血糖,通常在分娩后血糖会恢复正常,但这些女性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二、糖尿病的成因

1.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然而,遗传并非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在发病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2.生活方式

(1)饮食不均衡: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

(2)缺乏运动:身体活动不足会使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3)长期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血糖调节。

3.肥胖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2 型糖尿病。

4.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可能减弱,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三、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

1.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会感到口渴,频繁饮水;食欲增加,但体重却逐渐下降;排尿次数增多,尿量也增加。

2.疲劳、视力模糊:血糖控制不佳时,患者可能感到异常疲劳,缺乏精力。长期高血糖还可能损害视网膜,导致视力模糊。

3.皮肤感染、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如疖、痈等。同时,伤口愈合也会变得缓慢。

4.手脚麻木、刺痛:糖尿病可能损伤神经,导致手脚出现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四、糖尿病的诊断方法

诊断糖尿病主要依据血糖检测结果。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1.空腹血糖检测:要求患者至少8小时未进食,测量的血糖值≥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血糖,血糖值≥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值≥6.5%可诊断为糖尿病。

此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家族史、身体检查等综合判断。

五、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若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

1.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2.肾脏病变: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3.视网膜病变:可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4.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影响胃肠道、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的功能。

5.糖尿病足: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容易发生感染、溃疡和坏疽,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六、糖尿病的预防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复杂,但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豆类等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取。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3.控制体重: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BMI:18.5-23.9kg/m^2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可以显著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4.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七、糖尿病的管理

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管理,以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饮食管理: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活动水平和血糖控制目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2.运动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糖,还能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

3.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可能需要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或胰岛素治疗,或者两者联合使用。

4.血糖监测:患者应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健康教育: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饮食、运动和药物使用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关注糖尿病,关爱健康,拥抱美好的生活。

希望这篇关于糖尿病的医学科普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增进您对糖尿病的了解和重视。

(作者单位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