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党史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蔡少惠

版次:A03  2024年07月3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党史育人”模式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更深层次交融,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意识,展示独有的人文风采。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党史育人是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构建人文湾区的重大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要全面认识并掌握新媒体的特征与动向,学会使用新媒体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丰富而有趣的党史知识,提高党史教育的有效性。

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党史育人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的党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扬,在大湾区高校开展党史育人活动会将其注入学生的民族认同之中。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很多高校已经把党史育人列入了课程学习中,在课程教学中会突出对当地“人、物、事”的深入研究。在党史教育方面,教师会通过辩论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粤港澳大湾区新时期的党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红色文学作品、电影等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革命历史和独有的生活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从国家的角度来指导他们,让他们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身份。在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通过举办党史专题论文、参观红色文物馆等形式,加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新媒体环境下,还要进一步加强党史教育进行改革。教师要运用新媒体优势,通过短视频、H5等多种形式抓住学生的眼球。在教学中,将历史内容和当前的热门话题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开展趣味游戏、竞赛等活动,把党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将现代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深入融合,让学生对党史学习的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引导学生组织进行XR历史类游戏,还可以通过观赏VR红色影片,与AI党史机器人进行即时交互,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氛围产生更多体验,还可以对虚拟技术和其他的数字产品进行操作,使得学生的党史教育资源更为视觉化、生动化。此外,高校还会利用全息投影,全媒体触摸屏,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们不用出门就能亲身体验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强化活动形式,增强党史学习效果

在党史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价值导向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团队,该团队由历史学者、党史专家、哲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感悟。教师团队还必须不断提升教学技巧。高校可以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更新、教育技术的培训等进一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水准,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新媒体时期党史教育的需要。党史教育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同时,网络环境给党史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碎片化”阅读已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方式。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推广到手机上,充分利用学校新媒体的优势,实现各种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全新的党史学习教育品牌。

粤港澳大湾区许多高校开展了全方位的研学旅游活动,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党史资源,建立起粤港澳三地联动、多点联动的学习教育基地。比如,利用粤港澳便捷的交通优势,建立多个红色文化基地、博物馆基地和研学基地,实现大湾区文化旅游互补,形成辐射效应。在学生研学前期,高校可以借助多种科技,对网上分享的课程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使学生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有所认识,培养学生的“大湾区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展情境演绎、手工制作、绘画摄影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悟革命精神。在未来的党史教育中,我们将着眼于当今大湾区的构建,让学生们对粤港澳高科技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访问,亲身感受科创队伍的发展历程,感悟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期的宏伟蓝图,并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来。在当前教育中,也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激发粤港澳学生树立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理想信念。

优化平台监督,确保党史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党史教学,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必须构建科学、高效的监督体系,以保证党史育人工作的质量。政府、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要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监管机制。比如,政府应制定有关规定,对党史教育的目的与内容进行界定,对其操作与管理进行规范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党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教学工作反馈,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全社会都要参与到这场监督中来,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评价,使学生党史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例如,可以成立由校内外专家、教师、学生等参与的督查小组,对学校开展的党史学习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价。检查组还通过听取授课内容、查阅教材,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受教育状况有较为完整地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改善和提高党史教育工作提出意见。

信息的透明度对于维持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平台要将各类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运用,将关于党史教育的内容、计划和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发布,让学生、家长以及广大群众能够全面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将有关内容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党史教育工作的具体安排及开展状况。高校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设专题栏目,将党史教育的进展情况、学生的经验分享、教师的心得体会等栏目进行专题报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其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党史教育水平的关键。高校要通过建立党史教育社团、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还可以每个星期举办党史学习共享会,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交流,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媒体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党史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应立足粤港澳地区高校实际,把握好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时代发展趋势,努力创造既能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又能体现粤港澳特色的党史教育体系,进一步充实粤港澳地区的红色教育内涵,各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史精神内核,推动粤港澳地区的精神文明发展。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新媒体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党史育人’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WQNCX1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系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