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淮南

——淮河文化与楚文化碰撞升华散记

版次:03  2024年07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岳葆春 姚尚书 王家运

北纬32.7046度,东经116.7374度。

淮水在这里奔流,生生不息,包孕万物,荆楚的凤鸟、巴人的猛虎、中原的龙蛇以及淮域的雎鸟,2265年前在这里汇聚,鼓声悠扬而锵劲,800年的诡谲与奇幻,在这里化成淮楚遗韵的浪花。

与上游的激荡奔腾不同,淮水在这里变得温柔、平缓、漫延,就像东渐的楚风。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继承的最佳方式,抱残守缺没有出路,创新性发展才能别有洞天,内化其精神,外化其形式,激活资源的内涵动力,文化就能生机勃勃、美轮美奂、与时俱进、欣欣向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岸上歌声,御风而行。随着武王墩考古发掘进入收尾阶段,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读懂淮南,在于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在这里。

读懂淮南,在于坚定、专注、勇毅、执着,在此时。

——用心,组建楚文化研究团队迫在眉睫。当泼天的富贵骤然降临之时,有所准备就能抓住机遇,催生新的发展业态。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与跃升,这是辩证法的一般规律。武王墩的考古发掘激活了楚文化研究的既有热点,如何留住这个“热”,让这个“热”持续发酵,必须集中资源与智力,强力推进,稳步操作,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特别是在淮南市文旅结合发展的方向已经十分明晰的大格局下,构建实质性的楚文化研究团队,把握武王墩文化考古,寿州古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的机会,以楚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充分激活各种鲜活的文化资源和要素,促进文旅产业的形成。如果说,文旅产业是淮南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么,现在就是发力的最好时机。楚文化研究团队的使命之一,就是实现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楚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发掘,促进淮南文旅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

——用情,坚守使命与担当责无旁贷。武王墩大墓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楚文化的研究领域。楚风东渐之后,荆楚文明与淮河文明、淮夷文明的深度融合,把楚文化发展带入一个历史阶段——淮楚阶段,从陈郢到寿(春)郢,楚文化在淮河流域赓续,地理空间、物质资源、生产条件、统治族群、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不同于江汉平原,国家生存发展面对新的挑战,战略策略也发生相应变化。春申君与考烈王君臣,营建寿春城,使之成为可靠的战略支点,同时经略江淮地区,进军中原黄河,积极开发江东,一盘大的战略棋局呼之欲出。若非考烈王与春申君这一对命运与共的君臣同时殒落,楚国的历史如何续写,结局如何都还存在许多想象空间。但历史不容许假设,成王败寇,直接而明了。因此,结合武王墩大墓的考古发掘,全面梳理楚风东渐的历史经纬,夯实楚文化研究基础,界定淮楚文化学科概念,挖掘淮楚文化深厚内涵,催生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淮楚文化深入人心,擦亮新时代淮南文化发展新名片,为淮南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动力,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用力,打造神形兼具的文化地标。淮南传统历史文化的特质是“楚风汉韵”。那么,楚风汉韵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是建筑风格,还是楚文化中的成语故事,抑或是与楚文化相关的街道、公园名称?这些当然是,但远远不够。楚汉文化应该是淮南城市建设和文旅产业的文化精魂。淮南的地标建筑、人居小区、商贸广场、街头公园等城市的物质结构,要充分体现楚汉文化元素,要重视其间应有的文化含量,要强化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含量等城市文化功能。如今,淮南经济社会转型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各种发展规划,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得不到深厚文化力量的支撑,发展空间往往受到约束。城市的文化个性不仅决定着城市的命运、城市的魅力,而且决定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妥善处理好建筑布局中个体与群体、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为寻求文化认同的社会群体留下生长空间,让楚汉文化进入城市公共生活,浸润广大市民的文化心灵,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用智,擘画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从媒体披露的十多亿宏大规划可知,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核心保护区域169公顷,建设控制地带751公顷,环境影响区587公顷。它的规划、设计、建设,按照遗址公园、博物馆、遗址展示馆、楚文化研究院一体化建设的远景思路,高起点科学编制区域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整体规划,在严格保护遗址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基本前提下,合理策划遗址公园的保护、展示、休闲、文创、科研、餐饮等功能,将文物保护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淮南人民最为期盼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呼之欲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淮南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文旅融合理念,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要在考古遗址公园内有充分体现,要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实现旅游要素和文化内涵相统一,促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把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做成精品文化事业,样板文化产业。

夕照淮河,东津渡口桨声灯影,时光滴答作响。

晚风吹拂,半个月亮爬上城墙,宾阳城外的柳枝唱着蝉鸣,护城河中浸泡的老树虬枝趴满了蝉蜕,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和着芦苇拔节的声响。你看,两千多年,从荆楚到淮楚,这是一种怎样的倔强?

明天,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