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所作的历史结论仅局限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除了明确中国社会性质外,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作出准确而高度的概括,就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历史结论。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部分涉及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的社会性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这段话指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社会状况的唯一表述。如此简单的描述,究竟原因何在?一是与毛泽东同志关于研究党的历史的起点有关。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提出党史的研究的起点。文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这里明确当时研究党史起点要么是辛亥革命,要么是五四运动,毛泽东本人更倾向于五四运动。二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于延安整风时期,这一时期研究党史的重点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党的历史。毛泽东、任弼时等起草了“决议草稿”,均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为起点。当张闻天参与“决议草稿”修改时,才将起点提前到1924年的大革命开始。这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史分期相吻合。三是抗战以前对党的历史的研究比较分散、零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总结。鉴于上述因素,《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社会状况的结论仅限于社会性质,这也是在当时党内能够形成共识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一定位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新中国诞生32周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依然没有对近代中国社会状况作进一步描述呢?一是起草《决议》时,邓小平提出,“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宜粗不宜细”。其目的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团结一致向前看,全部的精力转移到“一心一意搞四化”。二是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重点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作出公正的评价。“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三是邓小平还提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整体设想,要“回顾一下建国以前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话不要太多。”回顾这段历史,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全面的根据”。回顾这段历史,起点在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依然采用毛泽东同志的提法,始于辛亥革命。由于上述因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结论,仍然寥寥数语。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只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的社会性质,至于近代中国社会状况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表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弥补了这一不足。此决议指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它从国家、人民、文明、中华民族四个角度,用“蒙辱”“蒙难”“蒙尘”“劫难”四个词准确而清晰地还原了当时历史原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具体体现如下:
国家蒙辱。政治上,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司法和行政的统一不复存在。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共缔结过1175件约章,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涉及割地、赔款、租界、驻兵、关税、法权,势力范围林林总总,将中国层层锁定,成为全球大小国家任意欺凌的对象。经济上,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一系列经济特权,并利用它们对中国进行各种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从攫取利益到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从此丧失了经济的独立性。
人民蒙难。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是封建土地制度仍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农民的经济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负担加重,遭受原来的封建地主、新兴旧军阀地主、外国资本和城市的商业资产阶级的掠夺,农民的处境日益艰难,纷纷破产。
文明蒙尘。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文化汹涌而来,空前规模地侵蚀、冲刷、撞击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坝。崇洋媚外、卖国求荣、民族自卑感以及文化虚无主义等带有殖民地色彩的种种表现在中华大地屡屡上演,抱定“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封建卫道者顽固守旧思想的种种反映也如影随形。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被消损和扼杀。
总之,三个历史决议对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结论是逐步完善的,充分展现我们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有利于正本清源、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