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7月11日7版报道

七旬老人与千年城墙的“约定”

安徽日报记者 朱 芳 罗广心 柏 松

版次:02  2024年07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年来,一位老人风雨无阻,每天都要绕寿县古城墙一周——

每天清晨5时,70岁的李凤鑫都会准时出现在寿县古城墙上,7147米,2万多步,风雨无阻、绕城墙走一圈,是他坚持了10年的习惯。

观察城墙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没有被破坏或损坏,看是否有需要修缮的地方。李凤鑫感慨:“虽然现在古城墙的监测都用上了高科技,但是只有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脚步实实在在地踏在城墙上,我才真正感到踏实。”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城有四门,南为“通淝”,北为“靖淮”,东为“宾阳”,西为“定湖”。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铁打一只船,船头挂笆帘,大风吹不动,洪水不能淹”,生动地描述了寿州城的坚固,除了防御外敌,还具有防洪功能。1954年、1991年的两次洪水,古城墙都将洪水抵挡在城外,保护着城内的百姓。特别是1991年,洪水围城50多天,古城墙依然完好无损。

李凤鑫是土生土长的寿县人,从小就对古城墙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一直在关注着古城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凤鑫先后就职于寿县文化馆、博物馆、文物局,一直以来,古城墙的保护成为他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以前,寿县古城墙虽然完整,但是没有环通,墙坡上随处可见违章建筑,杂草杂树丛生,环境很差。”说到古城墙的保护和利用,李凤鑫可谓是如数家珍。

2008年,寿县启动古城墙保护整治工作,经过4年多的修缮整治,实现了内环、外环、城墙“三通”。2013年,西门又进行了复建。至此,古城墙的修缮工作全部完成,古城墙不仅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成了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2014年,退休后的李凤鑫并没有离开古城墙保护工作。被聘为寿县古城墙保护委员会顾问后,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观察着古城墙,也是从那时起,每天清晨绕城墙一圈成为他的日常。

“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可以对古城墙进行徒步巡视。”李凤鑫告诉记者,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走。特别是汛期的时候,他会重点关注城墙是否有渗水、管涌的情况。

现在来寿县游玩、登上古城墙的游客越来越多,李凤鑫非常有成就感。“今年春节期间,来寿县的游客达到了300多万名,是旅游人数最多的一次。可以说,寿县古城的火爆出圈,古城墙功不可没。”李凤鑫开心地说。

李凤鑫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的行动也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古城墙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古城。

目前,寿县正在编制寿县古城墙科技保护方案,利用大数据对城墙整体进行监测,对夯土土质的密实情况、墙砖及城墙夯土的变化等进行多重监测,以科技手段保护古城墙。李凤鑫说:“寿县古城墙不仅是寿县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