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大地》闪耀人性光辉

孙功俊

版次:03  2024年07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父亲”20世纪50年代深入沁多草原、调查牧民生活为主线,贯穿青藏高原的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一系列内容,细致记载了诸多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描摹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同时,全景式展现了牧民生活的发展变迁。

《雪山大地》是一部属于高原父辈的史诗。父亲与角巴的相遇,使两个人、两家人、两个民族的命运有了新的轨迹。作家写汉藏两个家庭的联姻,两个民族的融合,写他们互为彼此的成全、温暖与爱,在雪山大地上建起的文明生活,就是在写父辈精神如何成为下一代的精神遗产。

父亲是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超越了我们所理解的感恩与回报、尊重与情感。他和藏族人民之间有种天然的联系,有种来自骨子里的爱,父亲不但学会藏族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学会他们的情感方式和宗教方式,这样的汉人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雪山大地。最难能可贵的是,小说没有把父亲当神话人物来写,他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无法破解“强巴案”的冤屈,无法改变牢狱的命运。出狱后为生计办起了“沁多贸易”改善牧民的生活,却触动了草原深层的诸多问题。事实证明父亲的眼光是长远的,他最终发现靠一己之力无法扭转局面,必须要靠党和国家的力量把大家组织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草原退化的颓势,才能真正保护草原的生态。

父亲形象引领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塑造。母亲进入草原后,她选择走进生别离山,救治那些麻风病人,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与父母亲相辉映、不可忽视的是姥姥、姥爷的角色。他们在艰难年代坚忍负重,从不抱怨,更重要的是他们承担着修复、弥合家庭关系的职责,使汉藏两家的氛围充盈着爱与和谐。

《雪山大地》中的雪山是父性的,雄奇、伟岸、高大;大地是母性的,博大、宽厚、温柔,雪山大地实际是父亲的雪山、母亲的大地。杨志军在作品里呈现了三种雪山大地:第一种是地域上的雪山大地,是诗意壮美的;第二种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性的雪山大地,是神性的,有灵魂的;第三种则是父亲母亲和高原上的父老乡亲所象征的雪山大地,是动人的,令人敬仰的。这三种雪山大地的人文,因为命运的交错呈现出一种骨肉相连、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

掩卷深思,一个人的情感一定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发展一定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作家致力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写出了高原牧民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气息,是一部语言精准、细节结实、逻辑严密、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感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