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日报记者 张开兴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产业支撑。
依托凤阳县石英砂资源优势,近年来,滁州市抢抓“双碳”机遇,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大势能,紧盯“新三样”、抢拼新赛道,推动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由“一粒砂”到一条千亿光伏产业链的演变。
数据显示,2023年,光伏产业产值达1300亿元、同比增长50%;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10家落户滁州,产值超百亿元企业5家。截至目前,已建成光伏玻璃产能717万吨、光伏组件产能62.6GW、光伏电池片产能62GW,2023年实际产能分别占全国的21.7%、8.9%、8.2%。
在现有产业链发展基础上,滁州如何保持优势、提升质量、拓展扩大光伏产业影响力?坚持“链”式思维,在延链补链强链中追“光”逐新、借“光”生金,成为当下全市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发力点。
让招引之“力”强产业之“链”
发展向新,要的是产业集聚。
滁州市坚持把先进光伏作为“首位产业”,紧扣链式发展路径,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光伏产业链链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完善配套、集群发展。
5家百亿元企业产值占全市光伏产业总产值的61%,现有光伏及配套企业109家。
把产业链头部企业作用发挥出来,不断拓展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滁州市积极支持隆基、正泰、捷泰、中润等头部企业持续扩大投资,打造“链主”企业群。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磁吸作用,积极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形成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跟踪支架、接线盒、焊带、背板等完整产业链条。
源源不断的项目落地,需要持之以恒的项目招引作前提。
滁州市坚持顶格战法,聚力招大引强。聚焦光伏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用重大项目增量做大经济体量、提升发展质量。认真落实“投资安徽行”、招大引强激励机制等,压茬推进季度攻势,开展招商引资“三看三比”巡回检查等活动。市级领导坚持“周周有出征”,去年高位推进130多批次、拜访企业300余家,新签约亿元以上光伏项目31个、总投资819亿元。
与此同时,聚焦光伏产业头部企业、关键环节,精准制定招商图谱,大力实施产业链及应用场景招商,累计引进或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超130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其中单体投资超百亿项目13个、超50亿项目27个。
用创新之“劲”成发展之“势”
于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把握产业发展大势、顺势成事,“创新”的动力始终不可或缺。
滁州市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塑造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聚焦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滁州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2023年,光伏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14家,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
由“制”向“智”,让制造向“新”而行,加速牵手“新质生产力”。
天长工业园区风光储充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永臻科技等获批工信部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隆基乐叶获批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福莱特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捷泰新能源、天大新能源获评省级典型示范。
同时,创新平台的布局也在提速,建成硅谷智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石英砂纯化和光伏玻璃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12个,贝克勒尔光伏研究院、高效光伏电池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光伏材料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大力推进光伏产业检验检测平台建设,隆基乐叶、捷泰新能源获“国家CNAS检测中心”认证。
以服务之“优”拓生态之“圈”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涵养光伏产业发展“生态圈”,以良好生态护航拼抢发展新赛道。
滁州市始终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理念,着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全力培优光伏产业良好发展生态。建立服务机制。定期召开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企业家早餐会和产业链党委会议等,研究解决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运营等各环节问题,推动光伏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
编制光伏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
以政策导向引领产业发展,以人才支撑保障发展之需。
落实“人才兴皖”部署,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累计引进光伏产业高层次人才(团队)超100名;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建产业链咨询专家库;依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光伏产业订单班”,输送技能型人才近千人。
强化智力支撑,更需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建立产业链金融服务“1+1+2+N”机制,创新“主办行+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一链一行多企”批量化对接模式。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国调战新基金和15亿元的皖能碳中和产业并购基金。
此外,滁州市还围绕拓展光伏产业发展生态,在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举办光伏(储能)产业供需论坛,会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线上发布《中国光伏行业人才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