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26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市委书记任泽锋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服务民营企业意识,扎实做好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为淮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儒江,市政协主席蔡宜骅,市领导孙良鸿、陆晞、乌吉阿哈买提·吐尔逊、程俊华,市政府秘书长戴宜斌出席会议。
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去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召开3场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共收集企业反映的意见建议及诉求76项,已办结61项。各区县(园区)也召开了恳谈会(座谈会)51次,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44个,恳谈会制度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进一步坚定了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扎根淮南,大抓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次邀请的民营企业家代表,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既有中小企业,也有个体工商户和家庭农场,覆盖面比较广,代表性比较强。会上,花生好车、安徽精捷智能、安徽乾景宇辰新能源、凤台丁集沈传旭家庭农场、安徽中辉集成房屋、安徽永盛航运、安徽南澳地毯、安徽精益源科技、淮南豆维食品、人良生物科技、安徽美迪斯医疗用品、安徽景丰纸业、安徽璞华大数据、淮南金宏二氧化碳、淮南新东辰控股集团等15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作了发言,围绕融资支持、人才引育、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任泽锋认真倾听每位企业家的发言,不时互动交流,对企业诉求及时回应,要求相关单位全面梳理、形成清单、闭环办理,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任泽锋指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全力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成为推动淮南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淮南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转型关键期和借势蓄能、大有可为的发展窗口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切实为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引导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任泽锋强调,要切实抓好惠企政策落地,结合淮南实际和企业需求,围绕产业扶持、财政奖补、减税降费、人才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持续推出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真正让惠企政策帮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及时宣传推广,进一步加大“惠企通”平台推广力度,及时发布最新政策文件和各类奖补政策申报文件,让企业全面知晓、充分获益。要抓好政策落实,持续开展攻关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健全完善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全面实现公共政策“即申即享”“免申即享”“限时即享”和政策资金“一键送达”。
任泽锋指出,要切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拓宽诉求反馈渠道,加快构建“一口收办、转办交办、限时反馈、提级办理、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机制。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对企业诉求要建立清单台账,对具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要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切实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要主动开展走访帮扶,通过常态化开展市领导联系帮扶“市级队”工业企业、“千名干部入企服务”、“政重企事”圆桌会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
任泽锋强调,要切实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严格落实好我市4.0版人才政策,认真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进校园、万岗进万家”等宣讲推介活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不断满足民营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要拓宽融资渠道,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贷款支持力度。要优化土地供给,精简优化土地供应审批,盘活存量资源,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用地需求。
任泽锋指出,要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一以贯之坚持好经验、好做法,促进公平竞争,规范入企检查,严格公正司法,着力营造民营企业满意的法治环境。要切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放下顾虑和包袱,敢于与企业家交往,主动帮助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用真心服务增强企业的信心。
任泽锋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家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认真抓好安全生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志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民营企业是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积极建设者、重要力量。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站在企业的角度,抓实抓好服务企业的各项工作。加强政策统筹,全面梳理政策清单,把惠企政策及时送达企业,确保企业掌握政策、享受政策,让企业有感。扎实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及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用工、用地、用电、用水、用气、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难题,助力企业“入规”“升高”,做大做强。企业自身要练好内功,做到遵法守规、诚信经营、务实创新,加强联动联合、互利共赢,为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本报记者 朱庆磊)